分享

文学看台142 | 文化之旅36:汕尾侨区行【王万然+叶爱琼+罗素丽+温水义+庄海君】

 海陆物语 2020-12-07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家们在归难侨家中体验千层糕的制作。

汕尾日报记者 孙彦修摄



合欢

—— “汕尾文化之旅·侨区行”采风随记

●王万然

音乐慢慢地在空旷的大院飘升,九位盛装的中老年妇女随着音乐从两头向中央靠拢,慢慢地跳起印尼舞蹈。她们身着红色上衣,上面绣有金色套绿色图案,而长裙是黄色的,绣上金色花纹,雍容华贵。随后又有八位中老年妇女出来,穿着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套装。她们总共跳了四场异国情调的舞蹈。与其鲜明对比的是16个小女孩,穿着黑背心、白裙、白裤袜,像一只只小天鹅,或半蹲或跳跃,让人看到了未来和向往。不少作家从未欣赏过印尼舞蹈,这次大开眼界,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是汕尾日报社和华侨管理区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汕尾文化之旅——侨区行”的第一个节目。副总编辑黄维明的开场白讲得很白:以前我们去参观的都是“死”的景物,所到之处看的主要是古迹、古村落、祠堂、寺庙、塑像、石头等;今天到侨区采撷的都是活的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局长蔡锦明接话解释道。

时间是2015年12月27日,北国正是冰天雪地,海陆丰大地却刚刚“入冬”。早上还有毛毛细雨,可要表演节目的时候,一缕阳光从云层探出。表演过程既无风雨又无晴。但表演结束不久,雨丝又从头上慢慢而下,之后再也没有什么雨水和烂泥阻挡我们的行程。真该感谢老天爷关照,近一年来的十几次采风活动,没有一次受到天气的影响。

华侨管理区即原来的陆丰华侨农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近年还有一千多陆丰市甲子镇、甲西镇的居民把户口迁到这里。该场建于1952年11月。先后于1952年、1960年和1978年三次较大规模接纳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柬埔寨、老挝、沙捞越以及美国、日本共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归难侨6000多人。1994年7月,经汕尾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为汕尾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赋予县一级的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并于1995年4月正式挂牌运作。同时保留陆丰华侨农场的牌子。

华侨农场的名字我小时候就听说,当时比较好喝的茶就是“侨茶”。后来外出读书,因博美连接南塘的东山大桥重修,原走东山大桥的汽车必须转入华侨农场,我们放假的时候就坐到华侨农场路口下车,等陆丰开往碣石的班车。另一个出名的是羽毛球,侨区有羽毛球馆,为我省培养了不少羽毛球人才。现在则是水果尤其是红杨桃,酥甜无粕,闻名遐迩。大前年笔者到侨区的时候,便把水果名串成了一首《西江月》:“风到侨区绿野,马来西亚金蕉。菠萝蜜树挂葡萄,千亩油柑偷笑。莲雾桂花梨果,清甜红肉杨桃。加工更重外装包,橄榄荔枝走俏。”

第二场节目兵分两路到农户品尝印尼风味。我们这一路到“豪哥果园”。

从一条小水泥路进去,右边是一个小院子,左边是果树,果树上套着一个个纸袋,豪哥说,这是杨桃,给苍蝇、蜜蜂一叮,就会发烂。因为不喷农药,便用纸袋套起来,保证生态环保。小院子里的桌子上放了油柑、红杨桃、荔枝脯。还有主人家自己泡制的含有鸡骨草、南非叶的普洱茶。桌旁支了油锅,油锅旁边放一个簸箕,盛满了大小各异的不同颜色面制品。原来这都是印尼的亲戚寄过来的,有木薯片、虾片、墨斗片等,炸出来味道特别鲜美。我因牙龈发炎,不敢多吃。

陈辚发现路边有薄荷,花苞和枝条、叶脉是紫色,叶是绿色边缘为紫色,与平常的薄荷颜色差异很大,但味道一样香。听主人说这是美国薄荷,陈辚便找种籽摘下来分发,后来我说可以摘枝插种,大家便动起手来,各自摘了一两枝。

中午回到华侨管理区管委会食堂吃饭,饭前上了印尼特色的千层糕和莲花糕,饭后有人跑去摘油柑。

下午两点钟,十几位归侨、难侨向作家们介绍当年回国的经历和创建农场的艰辛。这里解放前还是匪盗据点,刚建农场的时候,一片荒凉,野兽出没,人称“目涩埔”、“狼狗埔”。笔者以为侨民都是侨居园排华回来的,其实也不全是,有的是自愿回国的。参加座谈会的归侨回来的时候都很小,最小一个才三岁,是随母亲回国的,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版画家陈普之。陈普之(1911-1950)又名陈兰加,澄海县樟林乡(今属东里镇)南社村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入党。与我市捷胜何白涛都是鲁迅培育的中国第一代青年版画家。他也是当时上海左翼木刻研究会创建人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和谢海若组织潮汕大众美术研究会。后赴新加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加坡《民主日报》编辑。1950年在马来西亚游击战争中牺牲。代表作有《黄包车夫》、木刻连环画《都市生活》。

不少归难侨都回过出生地和亲朋见面,比较两地生活环境后都表示,现在叫我回去都不干,因为我们有房子、有退休金,可以到处游玩。笔者记起我哥读陆丰师范的时候,有个英语老师叫吴宗泽,因为英语好被调去当教师。原先在华侨农场的时候,国外的亲戚经常寄钱来,后来听说他去师范当教师了,便不再寄钱。原来亲戚认为外国教师待遇高,尤其是“当教师的教师”,收入一定不菲。改革开放以后,国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这些归难侨的收入及居住环境已大大超过原来侨居园的亲朋。他们说,以前是等国外亲朋带衣服回来,现在我们的衣服都穿不完了。

下午三点半,大家集中杀回“豪哥果园”,看到挂满枝头的硕大菠萝蜜,都去来个亲密接触,在相机和手机前面“卖萌”。由于红杨桃都被纸袋套着,大家七嘴八舌问豪哥哪个是熟的。豪哥指着一个纸袋说,这个是黄色的,是熟的。笔者靠近一看,纸面确实有点暗黄色,便撕开纸袋。这时候,豪哥毫不客气地说,你违反规则。原来,一个纸袋一角钱,一般要用两三次。经主人点头,大家也毫不客气到里面找红杨桃了。虽然我上午吃了好几片,但还是经不起诱惑,尽管牙齿酸疼,还是当场啃掉一个杨桃。看到有红杨桃苗出售,叶爱琼捧起一盆问价钱,豪哥爽快地说,你拿去吧。

品尝了上午剩下来的水果和印尼美食,上午没来的作家们又被陈辚鼓动去摘美国薄荷回家种植。

离开果园后去参观侨区的“惠侨居”工程。

回到管委会大院,区委委员、组织部长周伟仪说,今年好年运,铁树都开花了。沈绿洋一听,凭着一米八三的身高,跑到铁树边观看,发现里面有两指宽的红籽,便伸出长手捡了几颗,其他人一看,蜂涌而至。笔者也捡了两颗。地上有些很像铁树籽,但颜色不红,是灰色。食堂前面的几个人,他们在地上拽了几棵小树苗,树苗连着灰色的籽。

不远处有一棵茂盛的大树。侨区的人说,这棵榕树是两棵合在一起的,长出来的叶子不同。笔者一下子就想到“合欢”两个字。虽然它和合欢树根本联不到一块,但我想,侨区的发展历史和我们这次采风活动,用“合欢”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榕树的特性是独木成林,气根垂到地上便可变成树干。其第二个特性是有粘性,枝桠黏住了就变成大的枝干。两棵树合成了一棵,但由于基因不同,各自保持着自己的血脉,长出了不同的叶子,这不说明大榕树见证了侨区的成长历程吗?据蔡锦明介绍,那十几个跳印尼舞蹈的中老年妇女,其实就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是越南归侨的后代。在侨区,来自13个国家的归难侨和非侨居民都操出生地的语言,交流却使用普通话。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及习俗不同,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求同存异,互相渗透交融,和谐共处,共同为侨区的发展出汗出力。他们是中华民族这棵大树的不同枝叶。

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的“合欢”树,不正是侨区蓬勃发展的象征么?


诗意杨桃

●叶爱琼

冬日

不见阳光

尽管天空灰着脸

依然淹没不了

初见的窃喜

因为

你我心中住着太阳

园里

你落落大方

笑靥如花

与你牵手

吻过你嫩黄的脸颊

笑意在你嘴角漾起

鲜明的个性

酸甜的气息

瞬间将我折服

久久徘徊

怕一阵强风逼你屈服

来不及回头

来不及守候

时间

快来给我一个证明

在你酸甜的旅途中

我会记住

你绯红的心事

青春洋溢的气息

甜丝丝的味道

藏在棱角中的诗意

伴我前行

回眸处

你被诗歌赞美

文字已在枝丫上

开出朵朵小花

这季

硕果累累

来季

定会结出

串串小诗……

侨区之恋

●罗素丽

跟随着“汕尾文化之旅”的脚步,走进华侨管理区。于我,这是一片陌生又期待的地方。一路,我都在构想着她的模样。

走进侨区,我就走进了一个“百果园”。

马来西亚的风带吹来了酥甜无粕红杨桃的种子,在这片温热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们是一群“绿仙子”,正披着白色的“纱衣”,踩着风的鼓点,在绿波中舞蹈清唱。满山遍野的奎池油柑,一望无边。累累果实在枝桠间抱团探头欢笑。忍不住摘颗入口,回甘无穷。泰国菠萝蜜树树挺立,行行排排,如守护果园的士兵。大大小小的菠萝蜜果垂吊枝间,极像绿色的“拳击沙袋”。暗香涌动,惹人垂涎。一群文友个个争先,把它小心冀冀揽怀捧着摄影留香,人人都愿为它代言,哪还会有一丝丝“出拳”之念?金蕉串串相拥同枝同源,饱满圆润香甜。莲雾的花骨朵藏于绿丛,却想象着来年的满树挂红。

站立高处,放眼这如绣的百果园,荔枝、龙眼、桂花梨、葡萄、芒果、橄榄……绿色深浅高低相宜,层次柔和温顺,一种团结的力量在无声中汇聚与勃发。

走进侨乡,融汇了独特异域风情的乡情是一台台歌舞。印尼舞的灵活传神,芭蕾舞的优美高雅。独特的旋律,倾诉着《思念故乡》与《水果飘香》。《香蕉园》里开满了《茉莉花》,我嗅到了《春天的味道》。热爱生活的向往,此刻带着心儿自由地飞翔。

走进侨乡,融汇了独特异域风情的乡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黄金糕、莲花糕、千层糕、黄姜饭、咖哩鸡、咖哩鸭、巴东牛肉、印尼沙爹、加多、拉必司、木薯片、虾片、墨斗片……应有尽有,或冰冻可口,或香辣诱人。各种鲜果,各种鲜鱼更不在话下。中外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这独特的“侨派饮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走进侨乡,聆听着归难侨的故事,时光倒流六十多年。在异域他乡,天地浑黄,日月无光。百般的刁难与虐待,流离失所的疼,何处慰忧伤?

异国是一片浮华的云彩,不是真实的大地。容颜会随岁月而老,乡情却会随岁月而浓。总有一种情愫,是深深镌入骨头里被吸收后的新生。血液里流淌着母亲的血,骨头里刻着祖辈的名字。即使浓雾重重,即使跋涉万水千山飘洋过海,也要回到母亲的身旁。

归难侨回到祖国,就像走失的孩子找到了母亲,就像倦鸟找到了绿林。一双双龟裂的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一颗颗赤子之心,艰辛地开垦着这一片荒凉的家园。每迈进一步,脚下就长出一朵花。这是一朵向阳花,开在归难侨的心中永不凋谢。

徜徉于侨乡,独特的异国风情,好客淳朴的民风,让我嗅到了祖国泥土的芬芳。轻触灵魂之门,岁月沉淀原来是如此丰盈而美丽。

夜色渐浓,回眸凝望。侨乡,用辛勤的汗水浸泡,因此有了最纯天然的修辞。这是归难侨梦中如诗如画的家园,也是我眷恋向往的地方。


侨区观舞记

●温水义

时间是2015年12月27日,早上天空阴郁,飘起了毛毛细雨,湿润的空气夹杂着微冷的气息。这南方已是明显的冬季了。

这天,“汕尾文化之旅——侨区行”采风活动如期举行。当我们一行30多人到达华侨管理区区委办公楼时,工作人员与舞蹈表演人员早早就等候在大门前了。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演员们很早就来做准备了。

天开始放晴,细雨不知在什么时候隐去了,冬日的阳光穿透了厚厚的云层,暖暖地照在了办公楼前的大院上。在大院的中央,微微潮湿的水泥地板很快干燥了,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我们说,就选择这块空地吧。

就这样,舞蹈表演开始了。没有帷幕,没有背景,没有灯光,没有开场白,没有串台词,一切是那么简单而有序。音乐在空旷的大院飘起,九位身穿华丽衣服的中老年妇女随着旋律,踏着舞步从两边向中央慢慢靠拢。她们穿着串丝扣线描花点草的红色上衣,搭配了绣有龙凤图案的黄色长裙,艳丽而不粗俗。音乐回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她们动作轻盈,舞姿妙曼,举手投足、旋转停歇之间都配合得恰到好处。其中有几位演员竟闭着眼睛,一副沉醉的样子,全然不顾我们几十双齐刷刷的目光。我们虽然不晓得舞蹈的内容,但是情感却能随着她们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不觉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骠国乐》中盛赞骠国舞姿的诗句:“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就这样看着想着,我竟然忘了她们平均年龄已是60多岁了。

一曲终了,再接一曲,八位同样身穿华丽衣服的中老年妇女踏着音乐走向了场地中央。她们随着旋律在欢快地旋转,愉悦地跳跃,时而个人独舞,时而互相配合,时而排成一条直线,时而环绕成圆形,时而点额抚臂,时而描眉画眼,无不展现了东南亚风情。我们睁大眼睛,不敢稍微分神,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咔地拍个不停。我们生怕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要把这些都拍下来录下来,当成资料,当成灵感。

音乐在持续,舞姿在变换,旋律却始终是热烈而喜悦的。我悄悄地询问了工作人员,她告诉我说:“这是印尼舞,她们表演的节目是瓜果飘香,前一个节目是思念故乡。”哦,我似乎一下子看懂了舞蹈内容。前曲旋律多变,后曲始终热烈。前曲有与亲人骨肉分离的苦痛,也有与亲人别后重逢的喜悦;有在海外艰苦创业的辛酸,也有对祖国故园的望眼欲穿。后曲则是表现在瓜果园中,采摘瓜果时的欢快与喜悦。

而与这两支充满异国风情的舞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多位小女孩表演的现代舞。平均年龄在十岁左右,统一穿着黑背心,搭配白裙白裤袜,活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天鹅。她们或半蹲,或跳跃,或欢呼,或静息,稚气的脸上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看到这一群活力四射的小天鹅,我们欣慰地想到:“印尼舞后继有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在这里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快乐的时间总是流逝得太快,六场表演在我们的掌声中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欢心愉悦。我不敢说这场表演有多么的精彩,我不敢说演员们有多么的专业,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演员们的精神面貌给了我们很大的感动——她们用舞蹈传承了归难侨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她们用舞蹈歌颂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知道,陆丰华侨农场于1952年建场,解放前曾是匪盗据点,刚建场时一片荒凉,野兽出没,人称“目涩埔”、“狼狗埔”。而今的华侨管理区已是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无不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也无不展现了归难侨民的毅力与决心!

应约而来,我没能给你带来些了什么;挥手告别,我却收获了许多。谢谢你们!请允许我用印度诗人泰戈尔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一颗颗的赞叹与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你们挂在胸前,感谢你们的热情与盛意!


华侨管理区

●庄海君

只是随意的一次旅行

看到时间越来越重

路上的风景都在云上行走

说起往事,星光照亮了

眉间的灰尘

归难有梦,一页一篇章

在农场遇见未展开的时光

收割夕阳下的背影

此刻,断弦或难以猜测

彼岸1952,可能更久些

一条荒径,或一片荒芜的阳光

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低处

风声有点干涩

乡情在旋转中厚重起来

汇成一首献诗,把舞语述说

瓜果里有飘流的城市

大街小巷,民歌一片

 


转自:汕尾日报16.01.03

善为网:http://www./

拉到底部,有赞赏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隔夜茶毒如蛇?央视实验揭晓答案!

隔夜茶竟然是良药

作家何苦要难为自己

潮惠高速全线通车,深汕高速不再大堵车

文学就是好玩

海陆丰明代城池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141 | nsfq:王万然杂文印象(随笔)

文学看台140 | 文化之旅35:城区篇(一个梦难挑战三个美女)【陈瑞绒+朱少镇+王映婵+林丹华+郑新派】

文学看台139 | 蔡赞生:除尘(诗歌)

文学看台138 | 文化之旅34:城区篇·红草马宫行(陈辚+郭勤亮+洪天丽+林小冰)

文学看台137 | 陈辚:淇澳岛上风光美(散文)

文学看台136 | 文化之旅33:陆丰篇·三甲行【王万然+蔡海燕+郑新派】

文学看台135 | 蔡赞生:挥毫散擦亦心情——我认识的万然及其诗歌(评论)

文学看台134 | 文化之旅32:陆丰篇·碣石金厢美景美食【王万然+陈辚】

文学看台133 | 罗惠香:冷战(小说)

文学看台132 | 文化之旅31:海丰行·北部山区采风(王万然+石磊+庄海君+沈建浩+郑新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