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社戏【丘惠谊 | 文学看台1761】

 海陆物语 2020-12-07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丘惠谊:的思念【丘惠谊 | 文学看台1674】

丘惠谊:春节的新衣........................................

丘惠谊:过几年是不是连我这个黄脸婆也扔了

丘惠谊:响溪尾的记忆..............................

丘惠谊:不负春光........................................

................................................................................

................................................................................

社戏............................................................

○丘惠谊............................................................

................................................................................

秋冬时节,淳朴的庄稼人感恩大地赐予的丰收,在收割过后的广阔田间搭棚做戏。从我记事起,每到农历九月初一,妈妈就会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外婆村里看戏。我小时候参加过最隆重的活动,就是到外婆村里看社戏,那是除了春节以外,最让我期待的节日。

................................................................................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做社戏是一场隆重的活动。做戏的前几天,每家每户都会忙活起来,做一些便于存放的肉类,比如炸排骨,大肉丸等等,那时候谁家也没有冰箱,南方的九月,天气还很热,新鲜的肉类不容易存放。

................................................................................

社戏连做三天,但是以前的经济条件不好,普通人家并没有连续三天都请客宴饮,而是在第二天才隆重地请来一些亲戚朋友,围成一桌高兴地吃上一顿。这一天上午主人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好一切的菜肴,等待客人的到来。

................................................................................

那时候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大家也就在做社戏的时候能吃上鸡肉鸭肉。客人们在客厅里聊得热闹,可我和弟弟却守着外公斩鸡肉。外公首先会把两个大鸡腿塞进我和弟弟的手中,我们拿着鸡腿,兴高采烈地蹦哒着跑开了,而舅舅家里的几个孩子谁也不能够吃上这鸡腿,一次就杀这一只鸡,鸡腿只能让给年龄比他们小的客人。

................................................................................

吃过晚饭,我们小孩必定兴冲冲地先跑到戏台前看热闹。戏台周围摆满了小地摊,地摊上卖的所有小玩意儿都吸引着我们,所有的玩具都是我平时不曾见过的。

我很记得,以前常来外婆家做客的是外婆的几个娘家亲戚。她们都是五十岁上下的妇人,带着几个小孩,拿上一袋礼物,在早上从自己家里开始步行而来。村子与村子之间的距离虽不算远,但是徒步走在乡间小道上,也得花上个把钟头的时间。这些妇人平时忙于劳作,并没有空闲时间。只有趁着这个丰收的季节,趁着这一场热闹的社戏,才稍微停下一年到晚的忙碌,串串亲戚,聊聊家常,更重要的是她们真的想要看看戏台上的那一场戏。不管是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她们都爱看。物质贫乏的年代,精神更加贫乏。乡下人家,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也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他们也渴望得到一点精神上的娱乐,于是这一年一度的社戏便显得如此隆重。

帷幕拉开,戏正式开锣了,戏台前早已挤满了观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从自己家里搬来小板凳,坐得端端正正,看得津津有味。不少老人和孩子还从家里带来凉席和被子,一直看到了天亮!台上演的故事,有的虽然已经看过好几遍,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观看的热情。借着这个丰收的时刻,在这三天三夜,寂寞的乡下大地终于有了一丝精神的慰藉。


风雨七十年,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乡村大地上演一出又一出丰收的大戏。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乡下人进了城里工作,搬进城里生活,但我们永远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总是会在每一年回到自己的家乡看那一场欢腾而热闹的社戏。

听说要去做客看社戏,我的儿子欢喜雀跃。舅舅家里原来的老屋子也早已建成了三座两层的小洋楼,我三个表哥一人一座,三座房子都坐满了客人。表哥表嫂在深圳广州工作,也带着自己的朋友同事从深圳广州赶回来,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不用几个小时就回到了乡下。

舅舅还像以往一样,把一个大鸡腿留给我的儿子,但是如今的孩子天天吃肉,看见鸡腿扭头就跑了,惹得大人都哈哈大笑。

我到村里逛了一圈,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满了小车。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好了,社戏做三天,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摆足三天宴席,一餐就要宴请好几桌客人。餐桌上了各种菜色应有尽有,客人们都感叹,现在乡下的食物更丰富啦!

戏台前,依旧摆满了各种地摊,地摊上还是琳琅满目的货物。我拿着钱给儿子,让他自己去买,可是他却一样也不买,他说:“我家里的玩具都已经太多啦,现在我是小学生了,不要再买那么多玩具,要把钱用来买学习用品了。”

如今四面八方的朋友来看社戏,是想要暂离大城市,回归乡村的淳朴生活,也想见识那历史悠久、艺术沉淀深厚的稀有剧种的魅力。从家乡出去,见识过大世面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汕尾的这三大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艺术奇葩。

在物质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的现代,人们更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地方艺术。2017年,汕尾西秦戏更是搬上了北京大舞台,用我们的秦腔古韵惊艳了全国人民。我们不仅在物质水平上了有飞速地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便是祖国在这七十年来,普通百姓身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场又一场的社戏,在喧闹的锣鼓声中,在热烈的鞭炮声中,在家乡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经久不衰,那是对丰收的感恩,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礼赞。


可能你会读: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
生火记【刘洁瑜 | 文学看台1760】
杨其珊徒手剥猪骨【杨瑞生 | 文学看台1759】
裂开的鞋底,不可或缺的收获【花纹 | 文学看台1758】
各种草药在阳光下认出自己【刘映辉 | 文学看台1757】
汕头是一部书【陈世旭 | 文学看台1756】
老黄的奔康大道【戴运辉 | 文学看台1755】
又闻南飞雁叫,声声如诉【曾庆洲 | 文学看台1754】
红草竹围圩巨变【洪天丽 | 文学看台1753】
怀黄志忠黄维明【王万然 | 文学看台1752】
遇见是一场诗意【温水义 | 文学看台1751】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三十日的寒夜【吴海 | 文学看台17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