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邂逅阮仪三先生

 黄之中 2020-12-08

王纪铨

与朋友重游九华山,身处佛教名山的宁静风光和幽雅景致中,我不禁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这里与阮仪三教授的一次邂逅。

阮仪三(左)在九华山考察

那时我还在安徽铜陵市一所中学当教师。这年春天,父母从上海来铜陵,我和妻子,还带着当时才2岁的儿子,祖孙3代一行5人到九华山游览,住在山上的东崖宾馆。记得那天傍晚时分到宾馆,在大堂办理入住手续时,大堂一角一个用办公桌拼起的工作台前,一位上海口音的中年男教师正在指导几位二十来岁的青年学生做规划图。等到我们办好手续,他们的工作也正好告一段落。当年九华山上的上海游客不多,上海人遇到上海人很亲切,于是就很自然地交谈起来了。

1980年8月平遥古城保护规划时合影

那位老师谈到他们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应九华山管委会的邀请到这里帮助搞景区规划。他向我们介绍,自己的规划思路是一定要保护好九华山的原有建筑,修旧如故,以体现佛教圣地的历史风貌。建筑内部可以按照现代的居住水平加以维护整修,但整体结构和外观一定要保持原样,这就离不开对相关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交谈中,他很反感在九华山搞风格不协调的所谓“现代设施”,对炸山取石、砍伐林木的“致富途径”更是深恶痛绝,说这是在犯罪,自己曾经向省里领导反映过这个问题,后来领导亲自过问了,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当知道我在铜陵市当教师,他说自己有一位大学同学在铜陵市建委工作,是很有才华的人。分手时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这时我才知道这位同济大学的老师名叫“阮仪三”。

2000年,阮仪三在上海老住宅调查

多年以后我得知,阮仪三先生在九华山搞规划时,因为制止一伙人哄抢山林,打破了他们的发财梦,那伙人半夜里打着火把来找他拼命。幸亏一位熟悉的僧人通风报信,阮仪三先生和助手及时从后山撤离,才免遭不测。

阮仪三教授

那天,阮仪三先生还谈到自己出生在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水”是苏州的神韵和命脉,如今苏州的建设发展不能忽视这一特点。古城古镇是无法重来的,一定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统建筑的保护,留住民族文化的根。“任重道远啊”,阮仪三先生在交谈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这一点。

阮仪三给外国专家讲解水乡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阮仪三先生已经是声蜚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专家。重温他当年的知真灼见,很是感慨和钦佩。这些年来,阮仪三教授一直在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建筑的保护而大声疾呼、奔波操劳、呕心沥血。他多次“刀下留城”,抢救了即将被拆毁的古城,被誉为“古城卫士”“都市文脉守护者”,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阮仪三教授

不久前看到阮仪三教授的近期照片,照片中的阮仪三教授虽然满头白发,但精气神不减当年。直到现在,阮仪三教授当年谈到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建筑保护时那急切的语气和坚毅执着的眼神,尤其是那意味深长的“任重道远”的话语,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