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河北晋州、赵县的梨因为会在天津装船出口,所以就被叫做天津鸭梨的情况类似,“伊万里”瓷器的产地是佐贺县有田町,但因为这里烧制的瓷器会被运到附近的港口伊万里港,从而走向世界,所以这种瓷器又被称之为“伊万里烧”。 “古伊万里”是指的江户幕府时期在此地烧制的各种瓷器,其中的青花瓷最为古老。因为青花了蓝色犹如当时青色的吴服布料,所以也就被成为“染付”。与中国的青花瓷代表,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不同。日本的染付没有那种复杂豪华的布局和秾艳厚重的青色,相比较之下,染付更接近的是万历青花的简练和淡泊,大片的留白、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山水、人物、花鸟,象征了理学审美所推崇的自然之美。比如,古伊万里在瓷器表面的青白交界之处就与永、宣青花的色彩分明不同,古伊万里的青色图案是那种看起来界限有些模糊,似乎是逐渐融入白色之中。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釉药的不同。 无论是元青花、永宣青花使用的回青(苏麻离青),还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所使用的国产平等青,又称坡塘青;嘉靖、隆庆、万历所使用回青料配以石子青、以及云南的珠明料;日本江户初期使用的“吴须”(浙江出产)······其本质都是化学元素中的钴。但含有钴的矿石本不过是一团黑土,做成染料之后也只是深褐色的颜料,能够使这种颜料变成美丽的青色,全靠着釉药的加持。因为釉药之中含有草木灰,而正是草木灰的不同,让古伊万里和永宣、万历,甚至是最直接的母体李朝白瓷,有了细微的区别。 在中原,烧制青花瓷的釉药一直是以凤尾草灰为配料;而古伊万里则是用柞木的灰作为配料。和凤尾草灰相比,柞木灰颗粒大所以在制成釉药后溶解在其中的钴会产生一种渲染的效果。 固然,这种品质的青色不适合烧制类似于龙凤、麒麟狮子、松竹梅、牡丹、英雄豪杰这些华丽而张扬的图案,也不适合于高大的花瓶、果盘这种大件器皿;但是如果是案头的小香炉或是托在掌中的茶杯,那这种淡泊的青色就会和小巧的器皿显得相得益彰。而且,和中原的青花窑器还有一点很不一样的是:古伊万里的白色也不是犹如一张宣纸那样的洁白无暇,而是一种类似于淘米水一样,给人以柔和之感的白色。这种白色更多的是高岭土本身那种微微的泛有一点青色的调白之色。而这种白色配上淡淡的青花图案,反而更容易把东方审美中缥缈而梦幻的一面显示出来。 这虽然是古伊万里所使用的釉料稳定性差而且烧制技术的也不过关,在永宣时代的官窑师父们眼中这种粗拙的瓷器似乎只能算作次品,但是在古董家的独具慧眼中这种不完美的青花图案恰好犹如这个世界——有天然的缺陷,但是依旧舍不得让人放弃。 在古伊万里大量烧制之前,在日本只有富贵之家才有实力用得起瓷器。再加之日本素来有珍宝“名物”的传统,所以在江户初期和珍贵瓷器有关的故事也就不胫而走。最著名的就是“一个盘子引发的血案”——皿屋敷阿菊的传说,第一个版本是: 永正年间,姬路城第九代城主小寺则职的家臣青山铁山野心勃勃,企图杀君篡位,但被忠臣衣笠元信察觉,因此元信便派遣自己的妾阿菊以侍女的身份到青山家中卧底。之后阿菊探到铁山企图在城主出城赏樱之际,于酒中下毒,鸩弑城主。得知消息的元信便在赏花之时成功救出城主,但铁山篡位的计划还是得逞了。事后,铁山发觉有自己身边有奸细,于是便派手下町坪弹四朗前往调查,就发现密告的人便是阿菊。由于他从以前就喜欢阿菊,所以就以此事逼迫阿菊跟他结婚,但遭拒绝。一怒之下,铁山便将归阿菊管理的传家之宝,十枚南京绘碟子之中的一枚藏起来,并将借口将阿菊杀害弃尸井中。从此之后,每天晚上都能够听见从井中传来阿菊悲伤数盘子的声音「一个、两个…」。 这个故事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精美的瓷器是传家宝,可以拿这个换条人命(阿菊可是体面人,搁到现在也算高级白领);其次,当时的高级瓷器差不多都是“唐物”,也就是从大明朝进口的。 而改变了这一情形的正是古伊万里的出现。 在古伊万里中,来自于“缠枝牡丹”、“西番莲”等植物藤蔓而产生的设计灵感——“唐草纹”图案尤其具有代表性。这种盛行于元禄之后的染付大多是供应给全社会的行货——因为在这个时期普通的百姓也开始使用细瓷,唐草能够运用于各种器皿之上,而且形态各异: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花唐草”、像章鱼足一样的“蛸唐草”最为畅销。尤其是元禄年间的蛸唐草,作为手工艺品有着极为高超的制作技巧。当时的蛸唐草纹线条宽度不过近日的2mm,但是却一气呵成,并在边缘勾勒着骨线。古代无名工匠的手艺真实令人震撼。正如民艺学宗师柳宗悦所评价的那样: 没有停顿的曲线,工作的速度与信念成就了民间艺人的一技之长,今时是等之染付描绘匠人,恐怕会被视为一世之天才仰望吧?应当向这些无名之工匠赠上我们的敬爱。彼等的存在,使这个人世间更为美好。 古伊万里的工艺特征是釉药充足且厚实,也就是“紧皮亮釉”。因此,就像西洋的“”牛眼玻璃”一样,很多成品在烧制成功后会有手指印,这是上釉时留下的痕迹。那个时期的烧制方法较后期还不成熟。问题的关键在素烧这一环节。中期以后的工艺在上釉药前会先有一次素烧,但早期是直接拿生土烧制。用早期的方法试着给烧制好的坯子上釉药。拿起来的时候,为了不沾上指痕而捏着边缘的话,器皿很容易便裂开了。这些指痕正是工匠们为了不损坏器皿,将其稳稳拿住而留下的。而这正是古伊万里的鉴赏要点之一。正如一些收藏家说描述的那样: “这些历经了数百个寒暑的瓷器依旧能感受到“指痕间的余温”。 附:伊万里之父李参平 虽然日本的手工艺如刀剑、漆器、折扇、文房之类的在平安朝中后期就作为奢侈品开始逐步的走向世界。但日本的制瓷技术却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名物大多仰仗对唐物的进口。这种情况直到丰臣秀吉进犯朝鲜,虏获大量陶工之后才开始改变。比如开创了萨摩烧的沈当吉;开创了上野烧的上野尊楷;开创了高取烧的高取八山;开创了荻烧的李敬——但被后人尊为作为“瓷圣”的,唯有李参平。 李参平是忠清南道金江村人,由肥前国锅岛藩之祖锅岛直茂的家臣多久安顺掳到日本,入籍后更名金之江三兵卫。据李参平后人修撰的《金之江家谱》记载,最初李参平计划在小城郡多久修建窑场,但是却因为当地的高岭土质量不好而不得不放弃。之后元和二年(1616AD),终于在有田町泉山发现优质的高岭土,于是便在有田町的上白川天狗谷开设窑场,并成功烧制出最古老的日本瓷器——古伊万里。从此,伊万里作为日本瓷器发源地闻名于世,李参平也就被尊为日本瓷圣。明历元年(1655AD)八月十一日,李参平离世,而他的子孙后代至今仍坚持着烧制伊万里的手艺。目前家族已延续到第十四代金之江省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