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欣赏 宋 马远 《踏歌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北宋的山水画,无论对象是北方的山水或是南方的景致,画面基本上以繁密的皴擦,气度宏阔的取景和饱满的全景构图,给观者以大山大水的真实体验。南宋以后的山水画却出现了明显构图上的变化。 前面我介绍过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你是否还有印象?此画是李唐南渡之前的作品,大山的全景构图一目了然。南渡之后,李唐的画风就开始改变了,出现了不少局部取景的方式,笔墨也从繁到简,这一变化影响了整个南宋以后的山水画格局。 南宋的山水画为何以局部或边角的小景居多呢?不少专家研究认为,这也许是政治上的某种隐喻,即大宋的大半江山被金人夺去了,南宋的临安只是残山剩水了。 这种论调是否确切,有待历史学家们继续探究。但李唐开创的新的山水风貌,确实在后代画家的发展下日益成熟,也逐渐产生了新的审美倾向,这就是南宋山水画空旷简约,并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这幅画,就具有显著的南宋山水画的特点,技法明显受到了李唐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这幅画就是南宋马远的《踏歌图》。 马远,杭州人,南宋宫廷画家。曾在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奉职。马远的绘画才能来自家庭的熏陶。他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画院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皆擅长,可以说他从小就生长在绘画世家,有了祖上几代人的艺术基因,加上自己的勤勉,绘画才能自然就出类拔萃了。 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皇帝的御题,不仅皇帝题,连皇后也喜欢在画上题字,并经常把他的作品赏赐给皇族大臣们,可见马远在画院中的地位有多荣耀了。 《踏歌图》为绢本立轴,墨笔,纵向192.5厘米,横向111厘米,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我们先来看看画面最上方的题字,是一首五言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土踏歌行”。这是北宋文豪王安石的诗,宁宗皇帝御笔亲题此诗,可见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诗的左侧有一行小字,写着“赐王都提举”,估计是皇帝十分喜爱这幅画,亲自题了诗并赏给了大臣。 此画的题目“踏歌图”就出自画中“垅上踏歌行”的诗句。“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人们唱着欢歌,双足踏着歌声的节拍舞动,以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宋代诗人李彭老在《元夕》中曾写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的著名诗句,宋人张良臣也在《西湖晚归》中写有诗句:“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可见“踏歌”这一娱乐风尚在民间还是十分流行的。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画面吧。 画幅中间有一段云雾,将画面自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 下半部分,画家描绘了一个清净深秀的山湾,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好像带有几分醉意的样子,欢悦地在陇上歌舞。你仔细看画面的近处,左边有一棵高高的柳树和一丛翠竹,右边巨石横卧在田陇上。一位白胡子老翁刚跨过溪桥,他右手持杖,左手挠额,抬起腿摇摆着身子,一幅踏歌而舞兴高采烈的样子。随行的两位老者,一位抬着右腿击掌踏歌,另一位则躬着腰抓住了前者的腰带,好像是怕他醉意朦胧,要掉下溪桥的样子。最后一位肩挑酒壶,倾身屈腰,也和着踏歌的节拍前行。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呼应生动。 垄道的左边还有两个孩童,回头看着四位老人踏歌而行,雀跃之情表露无遗。这老少共乐的村野场景,增添了画面的浓浓意趣。 再往上看画面的上半部分。松林掩映中,隐约有宫殿飞檐的建筑和曲折的长廊,几座远峰,峻瘦挺拔,天空部分留了大面积的空白,只是用淡墨略加渲染。 《踏歌图》在构图上出现了马远标志性的边角式处理办法。所谓“边角式”,就是画面的内容都以局部的方式组合出现。你看画面有很多局部特写,如近景处的一块巨石横卧,左侧一棵大柳树直插入画面;远景几座矗立的山峰直插云端,每一处的景物似乎都不太完整,它们好像十分羞涩的样子,只露出一点身姿。 这样的构图完全不同于北宋的大山水,无论是郭熙的《早春图》,还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是远取其势,严整中起伏连贯的宏观视角。相比较之下,马远的《踏歌图》结构上明显松散而含蓄了许多,处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以后人称马远的“边角式”构图为“马一角”。这在他的另几件作品,如《高士观瀑图》《梅石溪凫图》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马远《梅石溪凫图》 接着你再把目光移到画面下半部分的巨石上。这里有一棵枯树,它姿态曲折,枝条长而舒展,折带多变,有一些作秀的模样,十分醒目,这在马远的画中也是时常出现的。因此,马远的作品中这类树也有一个雅号,叫做“马拖枝”。 马远的“马拖枝” 无论是“马一角”还是“马拖枝”,我觉得马远都是一位善于发现美的高手,他的眼光如同长焦相机的镜头,将远景中的精彩局部都能一一摄入自己的画幅,再加以独特表现。 这种局部取景的方式,我觉得与花鸟画中的折枝花卉构图如出一辙。我不知道马远的真实想法,但我认为不同题材,构图的互相借鉴也是一种创作方式。比如宋徽宗的《瑞鹤图》虽是花鸟画,但有着山水画的构图气象,可见山水、花鸟的构图早已经开始互动了。 前文我曾提过,南宋院体画家大多受到李唐的影响,他山水画中的斧劈皴,对刘松年、马远还有夏圭的山水画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仔细辨识一下马远画中的斧劈皴。 斧劈皴,我前面课程中介绍过,就是以侧锋在画面上扫出一种头实尾虚的笔触痕迹,以表达山石的坚硬与块面。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开创了典型的斧劈皴,用笔较小,密集而坚实。你看《踏歌图》中的大石与山峰,也是标准的斧劈皴法,只是形态上与李唐的稍所不同,马远的斧劈皴线条放大了、拉长了,更加刚劲爽快,用笔也化繁为简,寥寥数笔便概括出山石的结构。后人称之为“大斧劈”或“长斧劈”。这用笔的一刚、一简,显现出马远笔墨的重要特色。 此外,你再注意一下,《踏歌图》的画面有近1/2的地方留白,虽以渲染法表现出天空与云气,但我觉得这是画家主观上的删繁就简,以简来传达视觉的远,与一种追忆的情绪。同时,南宋的山水画有了明显的诗意化倾向,这样的大幅度留白,也让观者有了抒情的场域和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北宋山水画中所没有的。可见,南宋的临安风景开启了山水画抒情的新模式。 |
|
来自: 新用户8138jRhH > 《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