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算子·咏梅写作分析与人文

 曾明新zmx 2020-12-09

卜算子·咏梅写作背景

1,毛泽东一生不爱与人多啰嗦,问话都有很深邃的目的。心中装着是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发展,和如何抵御外辱。《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反华排华高潮、三年自然灾害,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因为经济的原因慢慢和刘少奇的想法有了分歧。

2,毛泽东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的雪,是他在爬雪山过草地时那种恶劣环境幻化的一种坚贞不渝的内心品德。 在杭州这样的雪景并不常见。巧的是,毛泽东1953年底第一次到杭州时,这里竟飘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 1961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杭州。 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3,被古代诗人陆游等反复吟咏过的梅花,或孤独清高怀才不遇;或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或浅唱低吟卿卿我我。再写梅花,脱俗不易超越更难。然有什么能够难倒毛泽东呢?在数千年的滚滚洪流中,唯有毛泽东英雄浪漫主义的笔下,终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悠淡,热烈绚烂的意境,豁然开了新生面——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4,艰苦的环境,他和战友们大河大浪见得太多了。毛主席走了25000里长征,看了不计其数的书籍,用实践践行了万卷书,万里路。这首《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在诗人心中,梅魂梅骨,梅趣梅神,梅枝梅韵,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终有骨气、坚持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应有的风采吗?毛主席最大的特点是:不管别人说什么,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志干,一旦抉择,错了也坚持。既不抱怨,马后炮,也不先知先觉事后诸葛亮。真男人。

5,梅花与雪的故事没有结束,依然是冬天的季节,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诗人又作《七律·冬云》以言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政治气候和百年不遇的自然气候,在诗人的心海上俨然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点就通,在高手的博弈中不用更多的语言就心领神会,国际气候的剧变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看似风平浪静,然荡胸生层云,苏联的原子弹成功,我们也要搞。伟人一直在酝酿大手笔。 

6,梅花与冰雪,在诗人的心曲中,仿佛藏伏着一根共振的丝弦,一拨就响。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三年自然灾害:周恩来发出了深深感叹,主席和战友情系人民,勒紧腰带过日子,人民的精神与信仰铸就了那个时代的图腾。毛泽东的诗词有韵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缘于他把诗词结合自身,国家,国际,自然,宇宙,将人定胜天的豪迈紧紧联系在一起,殷红淋漓有立体有穿透……为什么古今所谓的大家,无法超越毛泽东的诗词,与他的地位,层次,占位,格调,格局,与人格品德的隐忍吃苦耐劳,多年的革命与民族的战斗情怀紧密相连(普京就佩服毛泽东)……乾隆写了几千首附庸风雅,无一首流传,李白如此瑰丽潇洒,鬼斧神工,焉有毛泽东纵横辟阖的世界眼光的人文气魄呢!那些人不过是花前月下秦淮柳绿的宫廷御用落魄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