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礼变奏曲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李云彪


察右中旗后大滩,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经济短缺,生活贫困。年轻人的婚礼非常寒酸、简单。男方下了茶(男方到女方家约定婚礼时带的茶叶、羊腿、酒水等礼品,以示礼仪),与女方约定了婚期,双方就开始准备婚礼一切事宜。

婚礼一般都在冬天举行,其一是因为天冷了,农闲季节,活儿少;其二是因为冬季杀猪宰羊,宴席有肉,体面。

肉有了。接下来,就是准备糕面和白面。吃糕是男婚女嫁必须的环节,象征步步高升,这也是把参加婚礼叫“吃糕”的原因。糕面就是黄米压下的面,黄米就是剥了皮的黍子。后大滩种得少,往往是川底(大青山以南的平原地区)人拉来黄米,跟人家用白面、莜面换。做事宴的人家就得多换点,吃糕时用。白面有了,蒸好点心,点个红点,以示吉祥,要多备些,是宴席上唱红的,菜少,吃完了,全凭它包圆,不然宾客吃不好。蒸点心自家忙不过来,往往要请左邻右舍和亲戚们帮忙。再就是压粉条,宽的细的都要有,宽的烩菜,细的调凉菜用。还得包下一些饺子,给嫡亲们吃。

下了茶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住的近的就亲自去说,远的就写信或者拍电报。村亲(村里的人)一般是娶媳妇邀请,聘姑娘就不通知了。

正席的前一天晚上要卯宴席。参加的人主要是嫡亲,也就是花大钱的。

卯宴席上的盘和正席的一样,就是多了吃饺子一项。

请的厨师和帮工卯席就上工了。

第二天,厨师们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主要是蒸糕。蒸好了糕,放在一个大盆子里,饧着,等早上客人们吃炸糕。

大概八九点钟,开始吃糕了。人们断断续续到来,边吃边炸,流水席。吃糕上的凉菜——粉条山药丝(土豆丝),管饱吃。那时候人们肚里油水少,一个人吃十来个糕是平常话。如果是一帮年轻人坐在一起起哄,耍笑东家,一会儿就能把所有蒸的糕吃完。东家没办法只能背地叫苦。糕没有了,只能用点心(像现在卖的馒头)代替。

吃了糕就搭礼。由账房先生在一张红纸上登记来客的姓名、人数、礼钱等。嫡亲、朋亲要分开写。那时候的礼钱是一位数,最高的嫡亲是两块钱,朋亲是五毛。

终于等到娶亲的马车回来了,新娘穿着一身红色衣服,下了车要“过火”,就是在院中央拢一堆火,婆婆一手端着油碗,另一只手往火里撩油,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早生贵子,生活越过越红火。然后,新媳妇从火堆跨过去,就可以入席了(女方没有这些礼仪)。当然,进门前还要被同辈耍笑一番。坐正席开始,代东安排座位。座位是有讲究的,姥爷娘舅这些嫡亲是要坐到正面的位置(面向门的位置),六人一桌,这个礼节要由代东的按礼单安排,如果没有排好次序,有可能被踢翻桌子。坐席的地方是在东家的左邻右舍,坐的都是炕桌。头棚席(第一次席)是嫡亲,二棚席是朋亲,三棚席是帮忙的和东家的人。

座位安排好,代东一声令下:“开席啦~!”端盘的上菜,三个盘:爬肉条,炒鸡蛋,粉条调豆芽。烟酒都没有。第一盘刚上,没等到第二盘上来就风卷残云,一扫精光了。最后是每人一碗大烩菜,主食是糕、点心,这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礼仪大有改变。结婚叫“典礼”。约定婚期后,要送亲朋好友“请帖”,娶送亲的工具也由马车改为四轮拖拉机。坐席也不分辈分大小了,自由组合,六人一桌。代东的是专业的,专门主持十里八乡的事宴,是挣钱的。开席前要喊一通话。席面也丰盛了,至少有七八个菜。有了炒肉菜,鸡、牛肉、羊肉。有了瓶子酒,香烟。礼钱也提高了,嫡亲三十元,朋亲十元。

九十年代的婚礼,餐桌的丰富多彩毋庸置言。最大的变化是一部分条件好的家庭,娶媳妇雇用了小轿车,雇车要去中旗才能雇上,一般都是黑色的桑塔纳。轿车娶回了新娘那才叫个威风凛凛。人们围观的不是新娘,是轿车。车停在那里,人家只准看,不准摸。大家围着车,转来转去看不够。另一个变化是有的人家请了乐队、照相师。有专门的歌手、动听的音乐助兴,使婚礼多了一层浪漫色彩。照师可以把婚礼全程的亮点拍下来,是人们没见过的彩照。

礼钱,朋亲涨到三十元,嫡亲二三百元。坐席也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分了,卯席朋亲也参加。六人一桌,自由组合,正席同样。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部分农民在城里打工,成了农民工。孩子们在城里买了房,婚礼自然就在城里举行。要提前一年预定酒店、乐队,否则很难找到。卯席不分嫡亲和朋亲,一视同仁都参加。十人一桌,自由组合。家庭好的席也有乐队助兴。

正日这天,早点自由解决,远路的由东家领上下饭馆,近处的自己家里吃。

吃罢早点,由两个账房先生在显眼的地方摆上桌子,用买好的红色礼簿登记来客礼钱。礼钱的高低分不出亲疏远近,也许嫡亲的礼还抵不过朋友礼多。三千两千的都有,三百五百的也有,参差不齐。

正席非常隆重。婚礼主持人(司仪)由乐队担任。乐队的功能很多,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琵琶表演队、二胡演奏队、专业歌手、舞蹈、摄像师等等。摄像师能把婚礼的整个过程录下来,刻成碟在电视上播放,有纪念意义。手机的出现以及功能的创新和多元化,使人人都成了摄影师、照相师。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又成了婚礼的亮点。

代东团队要由两到六人组成,穿着整齐划一,是婚庆的管理人员。

娶亲送亲车都是清一色小轿车。有六辆组的,有八辆组的,还有十多辆的,简直就是一个车队。行驶在城市的大街上,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新娘坐的车是白色的,车要用彩花和气球装饰一番,非常美。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着西装革履。这些都是创新、时髦,以前没有的。

宴会厅里,早已坐满了来客。男人们悠闲地抽着烟喝着茶,谈天说地;女士们嗑着瓜籽,家长里短;孩子们吃着水果、拿着糖块打打闹闹。

吉时已到,司仪宣布婚礼开始。新娘新郎在一片掌声中,手牵着手缓步走向舞台中央。店外礼炮响个不停,店内由服务员上菜。鸡鸭鱼牛羊海鲜应有尽有,十七八个菜是普遍的。油炸糕照例是有的。这个时候,菜多肉多吃不完,大烩菜就退出了舞台。烟酒都是高档的,现在上个中华烟、五六十元钱的酒已显寒碜。

在主持人一片美好的祝福声中,新人谈恋爱过程、喝交杯酒、宣誓。然后,双方父母在众宾客的掌声中走向主席台,有时还被人们耍笑一番,接着就进行了改口仪式,双方父母都要准备好上万元的红包,在司仪的指挥下完成。

婚礼高潮过去。东家、新郎新娘开始给客人敬酒。人们品尝着美酒佳肴,伴随着歌声笑语,婚礼落下了帷幕。

从大集体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举行了形式不同的婚礼,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曾为内蒙古察右中旗第四中学教师,现居呼和浩特市。

【本期幕后】

策划:王丹

编辑:小娟

校对:楚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