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润身丨拜谒司马迁祠墓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2019年6月7日8时,我家女婿驾车离洛西行,沿高速直奔陕西韩城,入住韩城南湖假日酒店。午餐后近1时,太阳炙热烤人,我家一行6人,怀着崇敬仰慕的心情,前往拜谒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冈上,它东临黄河,西眺梁山,芝水北萦,南湖镶嵌,“孤冢压黄河,盘龙绕祠墓”,司马迁于此长眠,怀抱雄阔形势,凝望黄河,仿佛仍在述说历史,鉴证历史!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祠墓建在韩奕坡一座山峰的悬崖上,他的伟大人格魅力,让年逾八旬的我,不顾旅途劳累,决心随行登峰拜谒。
        拾阶而上,壮丽大阔的司马迁广场,绿树葱茏,碧草如茵,高大环形的墙壁两侧,按照十二本纪顺序,雕凿的群像,讲述着一个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广场中央矗立着手持书卷的司马迁铜像,仰望高大的司马迁铜像,我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过芝水古桥。芝水古桥又叫芝秀桥,五孔拱形石桥,明代隆庆年修建,清乾隆年重修,宣统三年,芝水洪浪冲毁石桥。民国25年,杨虎城、邵力子重修。石桥朴实无华,两侧石栏板及桥面保存完好,虽经岁月剥蚀,桥面大石之间相接处的卯石铁榫,暴露其外,逾显古朴简洁,石桥至今依然坚固。
        过桥前行,经写有“汉太史司马祠"清代重建的一座牌坊,再行不远就是第一道山门,山门有启功先生题写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牌匾横悬额上。

        过第一道山门牌坊就是司马古道了。司马古道是后人依司马迁祠墓而名的,它的原名叫韩奕坡,修建于春秋战国时,秦时直通咸阳,它是汉时内陆西去阳关的必经之路。古道原为土路,大雨多次冲毁,北宋用条石铺路,至今原貌未改。司马古道,大石銜接处的缝沟,经雨水冲刷,略较宽深,加之石条错落,凹凸不平,坡陡难行。缝沟记载着行人背袱的艰辛,坡陡仿佛让我听到了驼铃悠悠声远。我们一行六人,走走停停,经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爬坡登阶,经过近两小时,登上山顶,“游客止步”四字让我们断行了。沿途观览学习了沈鹏、郭沫若、李铁映、周而复等很多名人书法碑刻,让我收获不小。

       山顶一览胜景,未见司马迁祠墓,憾事于心,下坡六十米借问道旁卖饮料老者,老者手指陡坡下远处左侧悬崖上的一片建筑说,“那就是”。谢过老者,艰难下行,终于到达司马迁祠墓景区处。
        在司马古道上坡时就听说,上行司马古道数百米,登九十九级台阶才能进司马迁祠墓的院门。

       司马古道旁有一硬山式木牌坊,这是司马迁祠墓的第二道山门,初建于宋,为歇山式建筑,后修缮改为硬山式牌坊,傲经霜月,至今宋风犹存。牌坊古朴孤伟,质素简约,贵而显之,勾勒出了司马迁坚毅不屈的性格。牌坊两面题额,前额书“高山仰止”,后额题“既景迺冈”,意思是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之,寓意司马迁德行才学,人格品行,如巍峨高山,让行人敬仰,要瞻仰学习他的伟大品行人格,只有登上这座高冈。
        沿山石铺道艰难上行,到达司马迁祠墓的第三道山门。1995年为纪念司马迁逝世2140周年,在西安召开的一次《史记》国际研讨会上,特邀韩城书法家杜穆先生题写《史笔昭世》匾牌,后悬于山门横额。是啊,在歌功颂德之“史”繁世不绝的背景下,司马迁不屈淫威,史笔昭世千古,他的伟岸人格怎不令人敬仰!

       进《史笔昭世》山门,就要登九十九级台阶了。台阶由山石叠成,高而陡,每一级台阶较高,阶面凹凸不平,在家人的照护下,我和年近八十的老伴,每上一个台阶,都要左手扶栏,右手依杖,用力登攀,我们相互照应,相互鼓励,在行人赞誉和叹服声中,艰难向上攀登。在“河山之阳”砖砌牌坊处,司马迁“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的吟诵声,萦绕耳边;形拱山河的司马迁祠墓,宏伟气势的空中,仿佛悬挂着名叫《史记》的史鉴,昭世后人;牌坊两侧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诠释了“河山之阳”的深刻内涵,加深了我们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

        “河山之阳”山门到太史祠这段阶坡不算太长,是九十九级台阶最陡最险的一段, 人都看着心怵,不少路人劝我和老伴不要再上,但我和老伴信心十足,在家人的精心照护下,继续登阶而上。台阶越往高处越陡,对我这八十开外的老者无疑是一种考验。不少好心人让道並提醒我和老伴注意安全,世上还是好人多呀!
        人生路上,谁不攀越?曲折坎坷是少不了的,在劳累苦痛中坚毅前行,才能到达攀越的目的。司马迁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就《史记》的伟大抱负,因“李陵之祸”接受“宫刑”,忍受“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的耻辱,忍辱负重地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比起司马迁,我们今天的攀登不值一提。
        我们终于完成了九九归一的攀登行程,到达司马迁祠院。

        “五胡乱华”,永嘉南渡,汉阳太守殷济修建衣冠冢及司马迁祠院,后经宋、元、明、清几代重修,至现代再修,才有现今司马迁祠墓整个景区2000亩的宏大规模。司马迁祠院门楣上,书写着“太史祠”三个大字,厚重恢宏,令人肃穆。祠院不大,古柏参天,气象万千,让人肃然默静。献殿内人们默默仰视着司马迁塑像,为他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和他的伟大人格而拱揖躹躬,那种肃立恭敬,让人动容。献殿内的几十通碑刻,更增添了祠院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献殿内的碑刻,有郭沫若1958年写下的《题司马迁墓》碑,碑文中的“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成为对司马迁知名评价之一。不过,司马迁是最讨厌附势品行的。也有想借司马迁扬世传名,虚构唐代褚遂良撰书《故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並立碑献殿,碑文爱情凄美,书体还可,但才疏文拙,杜撰编造,遭人嗤鼻。

         寝宫接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中神龛额书“穆然清风”,宋代司马迁全身泥塑坐像恭奉龛内。塑像不高,但先生节操自守,德高惠风,山高水长的风范,却让整个民族记住了司马迁,让世界记住了司马迁。   
         寝殿后就是司马迁墓区。墓区不大,周围护墙高垒,往下俯视,悬崖峭壁,墓区形胜,让人惊叹。墓区周围有树龄八九百年柏树数棵,森严肃立,俯视山川,陪伴和守护着司马迁墓。

        司马迁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圆形砖表,蒙古包状,墓周嵌有八卦、花卉砖雕图案,墓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墓碑,世人称“八卦墓”,司马迁墓只葬衣冠,  又称司马迁衣冠冢,蒙古包墓据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所建的。
        “八卦墓”,“忽必烈敕命所建”、“蒙古包形”的解说,史家词说不一,争论不休,但对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及业绩的仰墓却是一致的。
        司马迁墓顶有树龄1700年柏树一颗,树分五干,技若盘龙,浓翠蔽日,称“五子登科柏”,反映了世人百姓对科举考中,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说,魍魉魔怪在人死后,专食人脑,但闻柏木气味,它就不敢再来。后人在司马迁墓顶种植柏树,就是为了驱赶魍魉,保护司马迁的尸体安全。依我看,墓顶植柏,其实就是希望司马迁精神像松柏一样万年长青。

         站立墓前,躬祭亡魂,献诗一首,作为晋爵祭唱:史记一幡昭日月,衣冠墓祭默无声。节骨洒露魂灵在,处处山河司马风。 
        走出司马迁祠墓景区,已是下午6时,车行山水,道路綿锦,骄阳西斜,树影婆娑,黄河滚滚东流,梁山明灭苍桑,我们心里牢牢矗起了一座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宏伟业绩的丰碑。这座丰碑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永远前进。
         2019.6.14.傍晚(文图来自作者)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任润身,笔名:红太阳,洛阳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历史教学究会会员,洛阳市汉魏文化研究会理事。60年代早期,《花壇边的早晨》等散文、小说见于报端。忙于教学,搁笔50多年,今又学写诗文,有散文见于报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