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故事——让石头说话

 陇西文学 2020-12-11

在渭河里常捡到下图的这种石头,这是亿万年前的珊瑚化石。由于本人经常给《石友》杂志拍送照片,其间接触到许多陇西的化石,所以我就将陇西石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地质事件只能从宏观上讲。

在五亿多年时的寒武纪以前,整个亚洲台地为一片海洋,陇西也毫不例外地是一片汪洋,……上图是漳县发现的三叶虫化石。

后寒武纪期又出现了许多腕足类生物。这些化石,不仅漳县很多,陇西也不少……寒武纪是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有了多样性。

陇西有一种石头,石友们都叫它“鸟纹石”,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化石,有些石友说它是线虫化石,其实把它敲破看,是一种扇贝之类的化石。上下图。

自从古生代早期出现了加里东造山运动,陇西也和其它地区一样抬升为陆地……(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生命继续演化着。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台地出现了褶皱运动,海水退去后出现了许多高山和湖泊……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也是造山时期。

随着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昆仑、秦岭褶皱区的祁连褶皱带形成,陇西盆地成了祁连褶带的东延部分……

奥陶纪时祁连褶带又被海水淹没,陇西盆地又一次成了海洋……但接着三叠纪中期侏罗纪早期印支运动又把这个地方抬升为陆地,从此结束了海侵时期。

祁连褶皱之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再之后又经历了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就形成了现在陇西的地形地貌……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也就发育成了陇西地区现在的石头——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

这里把沉积岩石灰石讲一下:

在陇西有个厂叫“陇西电石厂”,陇西东毗邻陇西有个厂叫“武山水泥厂”。这些厂生产使用的原料是什么呢,它叫“石灰石”,是一种碳酸钙沉积岩。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中,它是湖海中的碳酸钙失去水分后经过紧压胶结而形成的一种岩石。这就是说,我们这一带曾经历过浅海。离陇西很近的漳县还有好多碳酸钙岩石溶洞。浅海是生命区,所以碳酸钙岩石常伴有海生物化石。

石灰石在渭河里占主要部分,好多都是些碎屑经河水从山里搬运而来……有时候,人们只把烧石灰的青石头认为是石灰石,其实石灰石因所含的元素成份不同出现了好多种颜色……

上面是亿年前的石头,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几千万年的石头:

这种石头叫“沙漠玫瑰”石,一般是送给情人的。图片石头为陇西李家营出产,它的年龄大概几千万年。

陇西西二十铺一带可视地层为四层:1.最上层为第四纪黄土沉积层,它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2.黄土下第二层为砖红色沉积土层,包括红胶土,粗说也该几千万年。3.再下为古河床,约两米厚的砾岩。砾岩下面又是古湖床红胶土沉积层。砾岩的面积不小,如“碧岩珠簾”就是砾岩形成的。据记载,在乾隆年间“碧岩珠簾”原来是个“碧岩洞”,现已塌了。究竟塌于何时,己无从考证。还有在滩儿下一带的九眼泉到李家营一带都是这层砾岩。因为这些砾岩全是卵石形成,卵石又是河道里经水运礳去棱角的石头,所以它是古河床。4.再往下面为红砂岩……

李家营红色土层中有块骨头化石,它已镶嵌在了沙漠玫瑰石头中……沙漠玫瑰石需要几千万年的生长期,这块骨化石早于沙漠玫瑰石,应该是陇西地区几千万年之前的陆地动物化石。化石土层往下约五米又是古河床砾岩层。

还有人说陇西曾发现过巩龙化石。说明几千万年前的陇西气候温和,草木茂盛,动物们在这里曾经繁衍生息。 再往下看是出土于火焰山红胶土沉积层中的三个龟化石,离它不远处是沙漠玫瑰石头,说明这些龟曾经生活在水边……

那么第四纪黄土层中的化石在陇西又有哪些? 下图是深埋于火焔山黄土崖中的骨骼化石,这个化石骨骼比现在的动物骨骼还大,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化石。应该有几十或几百万年了吧。 1973年宝凤乡青林岘出土过象牙化石,1977年首阳三十铺出土过牛角化石,1986年马河乡出土过鹿角化石……

菜子乡也出土过完整的鹿角化石。

除了编者本人,还有人在默默地研究着另一种石头……

这里有个非常珍贵的鹿角化石,主要是化石的上面有了人类的砍砸痕迹,并且严重钙化了的剖面说明它可能是陇西旧石器时代的产物,它的出土地在火焰山,证明了渭河流域人类文明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哈哈哈!我说这化石珍贵是骗人的鬼话,因为今人追求金钱,这些化石不抵半张演员的门票。所以你要是花二十五年的时间研究它,日子会走向贫穷………

鹿角化石的珍藏者叫王自恒,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化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兄弟俩为了考查陇西古代文明,双脚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曾摔下悬崖,醒来之后满身是血,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他收集了大量原始人类用过的石头,不容易呀。

他曾记录过的石灰面窝棚遗址达三百多个,笔记本在野外被人偷走了,前后被偷走的自行车都要四辆之多。 上图大概是至今四千多年至七千多年的时间里古人用石头烧成石灰,然后用石灰抹的住屋墻面,要是你不专业,去过十趟也看不出来是窝棚遗址。

让石头说话,只要有遗址的地方,都会发现一些扁而平的砸成圆形的石头。兄弟俩捡了五百多个。

据王自恒说这是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是一种图腾。因为在陇西许多地方都有彩陶片,彩陶片上有太阳的图案,还有火的图案。

火是人类从原始步入文明的一大非常重要的发明,是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是火焰山上的一个原始古窑,古窑一般都很小,大都一米多宽。一窑陶器全部破碎,陶器下面是发白了的炭灰,由于雨淋,红陶完全变成了灰色。有了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所以,那些圆形石头用做太阳图腾,完全是有可能。

可以说有记载的文化遗址只是冰山一角,陇西大面积的文化遗址不在城川平地,而在沿渭河的台地上,因为这一带有很多石灰面窝棚遗址,而且石器陶器分布的密度之大之广令人惊叹不已!

李家营台地上发现的石器上有管钻眼孔,与其它石头上的钻法不同。咋钻的?还真是个迷……

这种石刀有人叫“石镰”,石刀不大,眼在中间,扎个棍子是无法使用的。所以,我想它是用来系绳子的,出门带在身上,作用如同现在少数民族的腰刀。

这些石球有可能是研礳器,因为还有一些石臼出土。

这是几千年的石礳吧。

玉壁应当是这样演化的,不知道对否!

这些尖锐的石头是否是箭簇头?

小小的只是半个,这应该是石纺轮吧?不然许多灰陶片上的绳纹从何而来!

石斧,石凿,石璧、和一些植物化石等不再赘述…… 这里再说明一下:还有一个比王自恒更加了不起的人,就是他的哥哥王自升。是他最开始带领弟弟去寻找遗迹,兄弟二人相依相伴,在野外不小心就会遇上蛇(东铺一带山上还有响尾蛇)或者黄蜂的袭击,二十五年的辛酸真是一言难尽……期间王自升还荣获省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颁发的文物捐献荣誉证书,王自恒也荣获过一些文物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石头的故事应该未完,只能到些为止,谢谢大家!

小编:双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