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家医院又抢了头条,因为

 漫谈医管 2020-12-11

春节刚过,

很多医院都迎来了节后就诊高峰,

这个节后就诊高峰稍滞后于节后返程高峰。

感情是春节惹的祸,

胡吃海喝一顿,身体吃不消了。

不过这医院就诊高潮,

也让医务人员有些受不了。

网传某医院今日收入1400多台,

门诊量4万人次

就诊的人群把立交桥交通挤瘫痪了,

把门诊楼电梯挤坏了

今日全院手术台数已经1400多,门诊量4万多……

顶级的电梯都没有撑住,

但医务人员撑住了啊,

内心涌起对医务人员的一万点敬意

你们辛苦了,

网传截图傍晚时显示手术量已达1416台。(2月26日)

这只是傍晚,

一天下来不知道还要再增加多少台。

有些小一点的医院,

一年的手术可能没有超过这个数。

人潮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曾经疯狂的春运。

(密集恐惧症者谨慎浏览)

头晕,感觉找不到方向

头更晕,有窒息的感觉

患者好可怜,在这个摩肩擦踵的人潮中,何时能够看好病

夜以继日的辉煌,

是医院的成功,

还是医改的失败,

也更是患者的无奈。

那些传说中的优质服务,高效便捷,

好像离我还是有一段距离。

医院要远离战时状态

主席的愿望要实现还是有一段时间

有网友留言:

“今天4万多的门诊就诊量,将近10万的人流量,面对如此高的病人量,我们顶住了,患者看得到的是医院没有引起大规模就医延迟,他们看不到的是门急诊大夫在高效的分流,一线医生在迅速的吸收,医技科室在默默的加班,手术科室在日以继夜的手术,他们更看不到的是整个一附院各个临床科室与各个医技科室以及各个后勤保障科室的天衣无缝的配合,感觉今天的医院更像是一个动若蛟龙的巨人,与病魔搏斗厮杀,虽然很累,但终究是撑了下来。”

要是继续这样火爆下去,

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医务人员不是机器,

机器还需要保养。

那些年的春运在过往的岁月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抢票像抢人。

如今的医院感觉和春运差不多了。

错峰就诊固然很重要,

一窝蜂的涌到医院看病

分级诊疗也很重要,

一窝蜂的涌到大医院看病

提高健康素养,少生病,

不用一窝蜂的往医院跑

医院疲于奔命,

超负荷运转应对一窝蜂来的病人

看病时机选择

选择何时看病是患者的事情,有些急诊确实等不了,

但慢性病不用去赶趟,就像乘车不要钱的老年人,

能不能不去挤早晚高峰呢?

“分级诊疗”永远在路上啊

根本原因在哪里?

应该说还是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大医院

优质资源不下沉,老百姓不能就近获得有保障的医疗,

再难再远再贵再麻烦,

还是得去挤大医院

这是国家政策,只有国家在系统层面设计好政策,

引导资源下沉,引导患者分流

提高健康素养任重道远

提高健康素养,其实在个人,

不生病,有难度,人难免要被疾病折磨

少生病,是可以做到的

需要大力提高健康素养。

我们现在医院常处于战时状态,医生疲于奔命,

有再多的医生也诊治不了无穷尽的病人啊,

只有本身提高 了健康素养,少生病才是王道。

战时状态一时也难改

对于医院来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患者蜂拥而至,也不可能拒绝诊治

只有开足马力,医务人员加班加点的应对,

从来一个层面来讲,我们是否也要考虑更多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少生病患者就少来了,

上医医国(很难做到需要时势造英雄)

中医医人(医人,其实价值更高,让患者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理解医务人员、掌握医学常识,减少患者疾病负担,增加的社会福祉是很难估量的)

下医医病(疲于奔命的救治无穷尽的患者)

公众号简介 漫谈医管(yyglmt)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或部门,部分转载均标明出处。平台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原创医管资讯,愿与关心医院科学管理的朋友,一道学习,共同进步,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