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税专业人士,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套贴合自己知识体系的学习的思维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曾在浪潮集团做总账,做了几年的合并报表的编制工作,在这个期间他把合并报表编制研究到了极致,针对每种情形都梳理出专门的操作步骤沉淀下来供自己、也分享给同事们使用。后来他更换了工作,接触的案例情形更多,积累一直未停、学习也未停,现在已升任某私募财务总监的岗位。我与他沟通合并报表话题的时候就发现他真的到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直戳要害的地步。这与他多年静心沉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会学习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技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够加快读者们修炼成精的速度。知识就是生产力,和其他生产力工具一样,要使其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就需要我们能够“驾驭”知识。学习就是为了驾驭。驾驭烈马,需要好的骑术;驾驭机器需要懂他的原理构造;驾驭知识,也需要理解知识,会根据需要重构组装知识。理解是输入过程,深于知道,重构组装是输出过程,原样组装是模仿,自由组装是创新。学习就是做好输入,梳理,做好重构组装的准备。 学习是内化外在信息的过程,内化包涵理解吸收留存三层含义。理解即知道为什么,知道从a到b的路径,吸收即挂钩、建立知识元之间的链接,留存即记忆。学习就是把外界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大脑存货的过程。提存货是不是就变得形象具体了?采购入库要验收、编码、存储。只有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才知道按什么收编什么码入什么库,调用的时候可以用最短的路径取出。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才知道按什么收编什么码入什么库”,即建立知识元之间的链接关系。当你创造的联系越多,知识就会被记得越牢。比如会计与税法是同根同源的关系。因为管理者(规则制定者)的诉求不同而产生实操上的分歧。学会了会计,对比着了解税法,找到他们的差异点,就能比较快的学通税法。找到差异点这个动作就是吸收的过程,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间搭建桥梁建立链接关系,从而使知识长期留存于大脑,达到记忆目的。 以原有基础信息打底的拓展式接纳新信息,即为学习。学习就是建立知识元之间的链接,打通逻辑通路,学习的过程就是编织一张大网。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老师在屏幕上讲的激情飞扬,听者听的流畅自如,一节课结束合上书、扣上电脑,回想老师讲了什么,想不起来,一做题感觉四面都是墙,推哪都推不动,困顿不堪,要么就是做习题做了之后红叉叉一个接一个。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伪学习上。这是因为处在被动倾听的位置大脑极易划入惰性区域,进入不思考不转动的状态,打个比方,一柄雨伞一样可以承接密集的雨滴,即便有个声响回应却也留存不住水分;想要接住雨水,至少需要把伞倒过来,给雨滴一个滑落伞底的势能条件。要有接纳的准备。
上学很多年老师们都提倡理论上一个比较愉悦舒缓的学习方法——预习,预习的作用是去感知困顿,激发好奇心,带着好奇心有目的的听课,提升听课效率。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也是深度参与式学习的方法之一,但可能只有少数人使用了,大多数人在学习这件事上是懒懒的,毋庸置疑。在有限时间里备考CPA,时间短内容量大,用这种方法效率也有点低了,我们都是时间上的穷人。 有限时间内保持专注是高效学习的窍门。如何保持专注?深度参与式学习。深是相当于被动听课来说的。通过预习带着疑问听课,是强化了听课学习的目的性,促进知识的吸收。这种套路建立,可以在长周期内,也可以在短周期内。下面我通过两个场景的具体操作来讲清楚短周期内深度参与式学习小套路(技巧)的。 拿到一本书,并不急着从第一页一直翻开去读,可以先看一下章节目录、小节目录,判断一下内容量大小。为了建立良好的学习感受,可以从简单章节开始、从内容量小章节开始。 现在的书段落结构都很清晰,总分总、总分、分总,规律明显。总会有一些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子是穿插在段落中的,前中后都有可能。找到他。其他的内容要么围绕它展开,解释为什么、举例说明等等。如果你知道了段落中心想传达的信息,也能充分理解,可以跳读,为什么和例子可以不看,如果想丰富认知,可以大致的扫一眼。一目十行是有可能的。读书除了关注书想传达的信息,还需要重点关注那些会让你惊讶的、那些与你原本所想不同、超出意料的知识点,刻意收纳进大脑。识别区别即是建立链接,新的收纳扩充认知边界,收纳的越多,学习新的东西就越容易。眼睛自落在文字上开始,大脑就必须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才能有效理解分析段落,得到你想要的中心内容和附加内容。因为专注,所以高效。得到了,也就印进心里了,后续的多轮次学习,都只是在强化重复这种印记。这种读书方法适用于任何科目。跟随老师听课,自由度不高,但是依然可以掐准节奏。在一个小节内容内,去探索老师想传递的核心信息,获取并收纳进自己的大脑,如果记忆力不足,可以暂时用笔记承接。与读书方法相同,听课需要关注的点,依然也是核心信息、和附加的超出预期、超出认知、新鲜的内容。获取即习得。 深度参与式学习的特征是持续动脑思考。思考是学习力的底层支撑。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都比较简单,知识有明显的边界,左思右想也不会逃出边界。思考的原点是存在即合理。一段话传达出什么信息,能不能理解(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如果不能理解搞清楚为什么那么说,这就完成了一个知识元的思考,也就完成了一个知识元的学习;这个思考过程是有前提的,对方说的一定是对的(存在即合理),通常情况下,有觉得书上说的不对的地方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准备不足,教材内容是不需要质疑的。 思考的原点是存在即合理,独立思考的起点是质疑。认知是有既定规律的,在不能分清楚对错是非的时候,大脑倾向于全盘接受。在思维的某个拐角某个时点发生认知冲撞的时候,质疑出现,独立思考开始。独立思考是摒弃以人为锚的过程,不再认为谁谁谁说的就是对的,转而,判断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建立在逻辑上。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越充分,掌握的客观事实、客观依据越多,经过思考做出的判断越理性越正确。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创业的小伙子咨询了我一个问题,他模糊的知道个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他要和一个朋友合作开展一项业务,朋友以资源做筹码,他以自己的项目积累做筹码,问我他应该以个人身份出资还是以公司身份出资?担心有重复缴纳税收的风险。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我说你用以出资的项目资产主要有哪些,目前是在谁的账上或者谁的名下,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资产转让层面的税收问题,这才应该是判断以什么身份出资问题的关键。我和他的区别在于,我懂的不仅仅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还懂一点企业资产独立性要求。应试学习也是一样的,区别只不过把时间限定在了一个考试周期,空间限定在了几本复习资料上。 我的粉丝里面已经有不少人工作了七八年了吧?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还是依然只是一颗螺丝,随时都有老化被替代的风险。七八年的时间,抗战都胜利了,想一下自己获得了什么呢?几年的年薪还是几十个月的工资?这应该是七八年的工作日换取的回报吗?不是吧,时间的机会成本多高啊。像开篇提到的优秀的年轻人一样,专业领域里生存主要还是依靠专业本身,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专门研究合并报表,做的出类拔萃;有人专门研究增值税,著书立说;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给自己的身家加码,瞄准了一个方向去纵深,取得成就是必然的事情。有人说,现在什么都已经有人做了,我还能做什么?太多了,首先,政策是不断翻新的,大家的起跑线永远一致,其次世界上懒人太多,你稍微勤奋一点就能超过其中的80%,优秀并不困难,最后,坚持是做成一件事(任何一件)的方法论。要勇敢。在这里我要给一些人打打气的。我接触的粉丝比较多,虽然聊得少,但也比一般人要多一些。我能明显的在一些人身上看见绳索,是他们自己加上去的。这个词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设限。先介绍几点基本观念: 1、一旦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别人无论怎么拖拉你,都难以扶起,说难听点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2、人都是有灵性的,灵性就是学习和创造能力。你怎么能轻易否定自己作为一个经过亿年进化站在食物链顶端人类的灵性呢? 3、以人的灵性做基础,所有实践都将带给你正面的收获和负面的影响,辩证的两面永远存在;我们需要积极的、乐观的选择看见正面的收获,把负面的东西转化成促使前进的能量;选择看见什么很重要,这是我们的念力能够控制的。理性客观会让你成长的更快速,更容易靠近自信。这三点基本的观念希望能帮你解开身上的绳子,放飞自己,勇敢去经历。这适用于所有事情。一旦选择了方向,有了起跑的勇气,很多事情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有人说已经准备好了,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如从学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入手。比如今年的个税汇算清缴怎么做?围绕汇算清缴要做哪些准备,政策是什么样的.....当你带着问题把所有关键节点串联起来的时候,那就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从业这么久,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可能只是没有机会系统整理或者输出成文字的东西。一旦被启发,相信很快可以开花结果的。 以上的部分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思考和总结,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