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章《庄子刻意》中提出哪些有关道德理论观点

 心悟道德经书馆 2020-12-12

关注

庄子在《刻意》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论证道德问题,该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关道德方面的观点较多,其中有些观点较为先进,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一,庄子提出有关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理论观点

其一,庄子在《刻意》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人(下称5种人)的言行表现,指出他们所说所做的目的,明确他们分别是什么人,说明只有什么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行为习好,旨在让人们知道这五种类型人的道德不属于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的范围,为论证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做了理论铺垫。

庄子指出:故意高尚,离开世人,脱离世俗,高论埋怨、诽谤社会,是为表达自己高傲和散布对社会不满情绪而已,此为隐居山谷人士,不属于世俗之人,这是死心眼而且敢赴深渊者才有的习好。《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庄子指出:谈论仁义忠信,温良恭俭让,为教育他人修身而已,此为平和之士,说教之人,是云游居住学者才有的习好。《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庄子指出:谈论建功立业,立大名,讲究君臣之礼,维护上、下级制度,为了治国兴邦而已,此为朝廷人士尊重主子、强化国家治理的人,而且兼顾立功者才有的习好。《刻意》:”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庄子指出:隐蔽在湖泽之地,居住在空旷之处,钓鱼于清闲之中,没有什么所为而已,此为江海之士,避开世俗的人,是闲暇人才有的习好。《刻意》:”就藏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庄子指出:慢慢地呼气、吸气,吐故纳新,效仿熊走路,模仿鸟姿势锻炼身体,为了长寿而已,此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试图为自己生命像彭祖那样长寿者才有的习好。《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其二,庄子在排除以上5种人的道德不是圣人之德、天地之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的理论观点。

《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无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如果能修养到无刻意而高论,无仁义可修养,无功名而能治理天下,无江海闲暇之人习好,无导引可长寿,无不忘记,无所不有,恬淡无极等无为境界,就会产生诸多美妙效果,这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其三,庄子提出什么是道德的本质。《刻意》:“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与)天地(一样)平(易),而(为)道德之质也。”庄子说的道德之质,就是道德本质之义。

二,庄子主张得道的圣人要带头修养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其一,庄子主张圣人应修出平易恬淡的境界。《刻意》:“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德全而神不亏。”所以,圣人息心、息心,则会平易;平易则会恬淡,恬淡则忧患不能入侵,邪气不能袭扰;的完整、全面,精神不会亏损。

其二,庄子主张圣人,应遵守自然法则,顺其自然,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寻自然之(法)理,看淡人生,恬淡虚无

《刻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所以,圣人其生顺应自然而行,其死和常人一样物化回归自然。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属阴,老子主张修养阴柔之德,此为“静而与阴同德”;动属阳,此为“动而与阳同波”,同波为随波逐流之义,这两句话均有顺其自然之义。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有福享受在后,不做引发祸端之事,感到后回应。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知晓死亡回归自然的道理,就应遵循自然法则办事。所以,这样做 ”故无天灾,无物(连)累,无(他)人非(议)…… “。

“其生若浮(云),其死若休(息)”,所以,人应看淡人生,顺其自然。

不思(考)虑,不预谋(坏事),光矣(亮)而不耀(眼),相信矣而不期(许),其寝不(做)梦,其(睡)觉无忧(虑),其神纯粹,其(灵)魂不罢(散),虚无恬淡,乃合天(自然之)德。”这段话好理解,只添加了几个字。

其三,庄子主张得道的圣人要远离过度的悲乐、喜怒、恶5种情绪,修出德至、静至、虚至、淡至、粹至5种至高修养境界

《刻意》:”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杵,虚而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过悲和过乐,是背离德行的不正确行为;过喜和过怒,是违反道的罪过;过度憎恶他人者,是德的缺失;所以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坚持“守一”不变,是寂静的最高境界;心中无物,是虚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没有一点违反道德的,是纯粹的最高境界。

三,庄子提出”天德之象”、”养神之道”、”纯素之道”“等3个理论观点

何为天人之象?《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闲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庄子指出:人劳动不休息,对生命有弊无利;精用没有节制的会过于劳累;过于劳累会过早衰竭。所以,人们要向水学习,因为水有自然德性,水,无杂质才能清澈,不动才能平静,堵塞不能流通、更不会清澈平静,水可为天德之象。庄子告诫我们在修养中要做到心静如水,保持清静无为的心态。

何为养神之道?《刻意》说:”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可见庄子的养神之道,包括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联系密切;前三项说的是具体养神工夫,后一项说的是做好养神工夫的要求,即在做工夫时需要依据“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法则进行。

庄子指出修养精神意义重大。他说:吴越出现宝剑,用匣子把它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是因为宝剑太宝贵了。精神如同宝剑一样珍贵,但却能通达到四面八方,没有不能到达之地,可上九天,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找不到它的踪迹;修养精神意义重大,从轩辕黄帝时期就开始修养精神了,所以说精神这个概念的资格如同黄帝一样早。《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同帝。”

何为纯素之道?庄子认为:唯一地守护好精神,守的过程中务必不能丢失精神,坚持守一,精益求精,才符合自然伦理之德。此为“纯素之道”。 《刻意》说:“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庄子认为守神先要贵精,因为精是气之母,气是神之母。庄子引用野语的话,指出道德修养不同的人,所重视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后提出“圣人贵精”的养神方法。《刻意》说:“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益),廉士重名(誉),贤士重志(向),圣人贵精。”

庄子在文章结尾说:”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指出:没有任何杂质者为“素”,精神完整、全面者为“纯”,能修养到纯素的人是真人。”

综上所述,天地之道,也是圣人之德;纯素之道,亦是修养真人之道; 圣人是从平素的人中修养出来的人,真人是从圣人中修养出来的人,真人是庄子心目中最高修养目标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