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身边绝对少不了善于出谋划策的人,不然的话,纵有天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像刘邦就是如此,他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以及手下那帮武将给力之外,还要归功于张良、陈平等人在他身旁出谋划策。尤其是张良,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很多谋士学识并不怎么精深,一辈子读的书也不多,却经常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一,悟性至关重要。做一件事情或学一样东西,我们会发现做的人不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而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悟性或者称为天赋。诸如王勃5岁就会写诗写文章,而有的人即使研究诗词一辈子,也难以达到王勃成就的十分之一。韩信也是如此,并没有人教过他什么兵法,但是他能够自悟成才,兵法韬略运用自如,能够做到逢战必胜,这就是天赋所带来的差距。 而古代的谋士也是如此,就拿张良来说,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史料中却并未记载他好读书,或者学识十分渊博,提到最多的就是他研习的那本《太公兵法》,这是当时的一位老人送给他的,此后他日夜研习这本书,最终悟透了书中的精髓,成为了一代大谋士。所以说,虽然张良的所读兵书不多,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悟性很高,因此很容易掌握其精髓,自然也就不需要再读更多的书了,而古代的很多谋士也是诸如这般。 其二,读书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有时候读一本好书所产生的价值,会远胜过一万本杂书。古代可不像我们现在书籍如此之丰富,古时候的书籍其实是相对较少的,但是只要把其中的几本经典著作研究透,就足矣了。比如《孙子兵法》这样的兵书,就经常被古人拿出来运用在军事和政治上,比如三国时期的王允就利用貂蝉来离间吕布和董卓的关系,一次来达到杀害董卓的目的。再者,前面我们提到的张良,就是研究透了一本《太公兵法》,这就足以让他成为秦汉之际数一数二的大谋士。因此,谋士平常看书多少其实并没多大的关系,关键是能不能把一些经典研究透,能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其三,读书不多但有名师指点。有时候一个好的老师要远远胜过书中的智慧,像苏秦、张仪之所以能够在战国时期出类拔萃,并不是因为他们学富五车,刻苦读了很多的书,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厉害的老师,他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当时的世外高人,但凡在他门下学习过的弟子没有一个是不出色的。这种名师面对面亲自指导的学习方法,远远要好过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这样的大谋士,他们先后都师从过司马徽,向他学习过韬略。 当然也有一些谋士学识很渊博,比如刘伯温从小出身比较好,祖上父辈很多都是钻研学问的,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熏陶爱好读书,各种书籍都喜欢钻研,因此他不仅有运筹帷幄的谋略,还精通天文、术数等多方面,堪称一位全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