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赵立策 ‖ 蜀道,历史兴衰的一面镜子

 方志四川 2020-12-12

蜀道,历史兴衰的一面镜子

赵立策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蜀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是古代逾越秦岭、巴山,沟通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的一条经济大动脉。无论是关中穿越秦岭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即所谓的北栈,还是自汉中通往蜀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自四川涪陵、达县越巴山经汉中西乡接子午道),即所谓的南栈,都对促进中原地区(尤其是陕西)与四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千里蜀道线成为官员赴任述职,商贾南来北往贸易,军队守关驻防调动,文人墨客遍游名山大川题咏诗词、对联、曲赋、碑文的文化长廊,剑门蜀道成为一条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通大道。古往今来,在这条大道上,相继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的历史大戏。

一、走进三国,探寻蜀道文化

  剑门蜀道,兴起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尤其以张飞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而逢山开道,遇险架桥,遇烈日暴晒在道路两旁栽植十余万柏树形成的翠云长廊而名震天下。国际上,很多人把“翠云廊”喻为“东方的罗马大道”,称为历史上的一大奇迹。真正激荡人心的还是三国后期,姜维镇守蜀北屏障——剑门关,以自己的无限忠诚挽救大厦将倾的蜀国刘禅政权。因为剑门关十分险要,魏国大将邓艾施奇计绕开剑门关,亲率士兵从摩天岭滚毡毯而下偷渡阴平,直插绵竹,兵临锦官城下。在援兵迟迟未到的情况下,刘禅只得悬挂白旗投降,从而揭开了三国归一的序幕。无论是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陈寿的《三国志》,人们都对蜀国灭亡的历史如鲠在喉,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姜维的忠肝义胆深表钦佩。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毋庸置疑,但对于蜀国灭亡的历史却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国历史与三国文化一起,成为千百年来朝代兴亡的一面镜子,时刻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否则,三国(尤其是蜀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时刻都有可能重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