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滨江有故事 | 听,码头传来了历史的声音

 cxag 2020-12-13

经历百年的岁月,徐汇滨江已由过去的厂房、水运码头、机场……成为了如今休闲娱乐的优质水岸。

历史的遗存仍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希望和您一起穿越时空的限制,感受徐汇滨江现在,倾听上海工业发展史诗。

慢跑树林
塔吊:北票码头

百年来,徐汇滨江一直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龙华机场等,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自2007年开发伊始,徐汇滨江已有多处工业遗存经改造升级,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黄浦江畔那两座巨大的、似乎发光的橙色塔吊却一直都是游客们热衷的城市地标。它们那种强烈的工业感,刚硬厚重,仿佛两座雕塑,与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气氛形成对比。


这两座塔吊所在地曾是上海煤炭储运枢纽——北票码头。在过去,它们一直是煤炭生产和运输中的重要角色。如同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样,装卸运载着货物。

如今,它们矗立在江边,默默诉说着一段有关城市,有关百年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故事。

(徐汇滨江塔吊四季)

北票码头,曾是上海港装卸煤炭的专用码头,也曾和南浦火车站一起,作为上海唯一水陆联运的交通运输枢纽而存在。

这里,几乎是伴随着上海的工业发展一起诞生。

北票码头位于黄浦江中游上段西侧,始建于1929年,是当时北票煤矿公司投资建设的两座浮码头。岸线全长120米。

从建成那天开始,北票码头就和这座城市一起,被卷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里去。


投资建设码头的北票煤矿公司来自东北,时任农商部次长的刘厚生任董事长,地质学家丁文江任总经理。北票煤矿公司为官商合办,股东还有张学良、徐世昌等人。

丁文江经营北票煤矿公司5年,使原煤日产量提高到了2000吨,变成一个效益很不错的新式煤矿公司。梁启超一度把他看作自己实业救国梦的一部分。

后来,因为丁文江在地质勘探采矿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培养帮助了李四光等著名的地质学家,人们称他为“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

北票码头建成前,丁文江已经辞职离开了北票煤炭公司。他与胡适等人一起,热心于更宏大的事业。期间,还曾担任淞沪督办公署总办,奠定了“大上海”的城市基础。不过,那同样也是他人生的一次失败尝试。

由于拥有东北的丰富矿产背景,北票煤矿公司却一直在上海担任着煤炭运输的重要角色。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北票煤矿公司的浮码头被拆除。随着日军侵华的加深,以及1年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上海的港口和码头的发展严重受阻。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1948年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码头。装卸业务由资源委员会和铁路材料处分别管辖。

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北票码头的发展一波三折。

1949年进入新中国后,百废待兴,上海的港口和码头也迎来了新发展。北票码头先后由上海搬运工会、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

而按照新中国初期对旧码头的改扩建规划,北票码头所在的日晖港至龙华港一带,将成为海轮、江轮、驳船的水陆联运区,成为从事煤炭装卸的专业码头。

据曾在北票码头工作的林国清回忆:当时北票码头承接北方秦皇岛、天津等地的煤炭南运任务。因解放初上海浦东未建桥隧和铁路,北票承担上海60%以上的工业和民用煤炭供应,并承担江浙闽等地区的部分煤炭转运。

(“战斗”号、“长字”号与“振奋”号船型)

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在1956年,北票码头改建成为了上海第一座水陆联运码头。拥有3个万吨级泊位,有机械化、系列化的高效率煤炭装卸作业线,并且可以完成连接火车和卡车的“水进陆出”运输。

时至60年代初,北票码头长128米,水深9米,扩建到八泊位可靠泊万吨级货轮。



1980年代后期,北票码头一年完成的吞吐量已经接近码头设计能力的2倍。当时的北票码头任务繁重,煤炭水出比重已经到了出口量的61%。码头无法停产,只能一边不断运行,一边改造。


随着中国经济在九十年代开启的腾飞,北票码头的发展也越发加快,不仅保障着上海市部分的电力系统,也承担着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部分煤炭供应的装卸和中转任务。北票码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华东地区的能源中心了。

在2009年搬迁前,北票码头年吞吐量已经翻二番,达到近1400万吨。

(1980年代、2000年、2002年)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巨大支撑。但当城市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经过了数次改造后,北票码头主要依靠大型卸船机和输煤系统卸煤,机械化程度和效率都很高。但装煤工艺却大量采用铲斗车和移动皮带机。成本高、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这不仅让工人们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同样也困扰周边居民。

随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深入人心,北票码头对污染的治理也提上了日程,力争控制污染,在抓生产的同时保障环境。

上海世博会成为了城市发展和更新的一次契机,而北票码头的历史任务也告一段落。2009年,昔日的上海的煤炭储运枢纽、华东能源中心北票码头永远挥别了徐汇滨江和它自己辉煌的过去。

(1950年代、1980年代、现在)

从设计开始,徐汇滨江就决定保留被视为“废墟”的工业遗存,通过改造升级,成为公共开放空间里兼具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体验空间。

过去煤渣漫天的码头变成了开放的绿地空间;过去装卸煤炭的塔吊变成了浦江边记载历史的人文景观;过去24小时轰隆隆响的高架皮带机变成了420米的可观赏江景的高架栈道——海上廊桥。

煤炭传输带连接的另外一头,那排巨大的煤漏斗也成为了龙美术(西岸)馆的一部分。

设计师柳亦春的意图非常明确,将很多人看成工业废墟的码头煤漏斗彻底融入美术馆的设计中。他希望人们身处在包含工业废墟建筑、风格统一的美术馆时,能强烈感知到自己和艺术品的存在。他一度担心人们不能接受。但后来,效果非常好。龙美术馆也成为了城市里年轻人热爱的拍照圣地之一。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现在的北票码头已成为了运动、休闲的开放空间,有大草坪、绿荫环绕,有篮球场、攀岩墙……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江风,是沪上夏日休闲、朋友聚会,亲子游玩最适合的去处之一。


让北票码头、塔吊这样承载城市和时代记忆优秀工业遗存,在后工业时代获得重生,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是一种让未来城市更美好和更具想象力的改造模式。


历史值得铭记,发展也不会停止。城市记载着历史,而历史也永远是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逐渐被延伸。徐汇滨江的故事还在继续,直至未来。

本文资料综合:天地图、《徐汇区志》、徐汇区档案馆、上海市影像资料馆、澎湃新闻、上海西岸、《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丁文江的传记·胡适著》、前北票码头工作人员林国清的回忆录等

来源:徐汇滨江管委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