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劲內养功

 醉牛988 2020-12-14

《坤劲內养功》系道家功法。练功者通过轻松自如的吐纳调息,能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充分调动体內潜能。本功法能使练功者吸收天地之灵气。在脏腑的作用下转化为真气,使生命永葆责春的活力。常练此功可使外气内收,内气外放,达到调节机体,祛病延年之功效。本功简单易学,用时少、得气快、气感强、疗效好,不需意守,只用意念,因此不会出偏差。该功法独特之处在于能同时启动和融汇全身经脉之气,这也是本功法得气快、气感强之原因所在。其运气方法,一反常规。采用逆时针运气,其原因正如逆水行舟,克服阻力所产生之功必然大于顺势练就之力。《坤劲內养功》有动功和靜功两部分。这里选介其动功的基础功和初级功部分。

一、动功基础功——站桩抱气

“站桩抱气”是练习《坤劲內养功》的必修功,能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使內气充沛,精力旺盛;并能防治和调养手三阴、手三阳经相关的各种疾患。

1.预备式 面带微笑,宁心站立,虚灵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双臂松垂,两手五指自然松开贴于大腿两侧。双棱被屈,两足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目光平视,排除杂急,呼吸自然,思想入静。

2.站桩抱气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双手慢慢从两侧向体前提起,掌心向下,意念用劳宫穴吸地气。双手提过腰部后,掌心向內,劳宫相对,双肘彼屈呈圆形。升至与肩平时,双手五指相距一尺左右相对,似抱一大气球,意念气球内有一团火在双手和胸前逆时针袭动,由慢转快,直至双臂难以坚持为止,以站10~15 分钟为住,越长越好。练功时必须做到双肩和腰、臀部没有压迫惑。

二、动功初级功

1. 慢揉太极

预备式同前(以后各节均同),右脚右转45°,身体向右倾斜,左脚作下跪式(不着地),右手离地30厘米,五指指向地面约寸许,吸地气,左手自然下垂至裆前。随后,慢慢起立,右手提至腹前。左手成阳掌,右手五指指向左手劳宫,意念把气贯入左手。左手接气后,右手成阳掌,双手劳宫相对,抱成球形,相距尺余;双臂自然弯曲或知道向上下左右。或高或低地慢慢转动挑球,意念双手中有一太极八挂在身前翻滚,发出无量光芒和热量。慢快时间不限,由意念自控。

当慢揉至正胸前,双手劳宫相对从上往下沉至离地面寸余,双手把地气捧起,举过头顶完全垂直,再引下天气贯入百会。接着双臂慢慢下沉,把气引入下丹田。身体略向前倾,把贴着下丹田的双掌朝下沿腹部往上拉,意念把腹内病气、浊气、废气都拉出头顶抛掉,最后摊掌袭天气,下垂复原。

2、胸怀天地

两臂从体侧慢慢提起。成阴掌吸地气。过腰后转动脘关节成阳掌、手指上翘、曲膝成45°,沉肩松胯,上身下沉;同时以肩关节带动两臂上下起落,身体与两臂同时上下起落成大鹏展翅飞场之势,连作3次。随后双掌沉至腰部两侧,至腹前汇合,五指相对成园形,意念胸腹前有一团火球逆时针转动3~5次。

双手慢慢拉可至腹前两侧成阳掌,似形整个地球托在掌心,先左后右托球转体5次;双掌拉开成弧形提至与肩平抱球。先左后右转体5次;双臂成弧形提至额前侧,双手成阳掌、把球吸在掌上先左后右转体5次后移至头顶。把气贯入百会直通涌泉。随后,双臂按原陆线下降,做转体动作如前。最后双掌在小腹前十指相接,把掌上之气贯入下丹田。上身微向前扑,双手慢慢上拉、意念把腹中浊气、病气、废气拉出头顶,然后托掌吸天气。复原。

3、气疏经络

双手成阴掌从两侧成弧形慢慢上升至额顶前,意念吸地气,慢摇 3~5次,五指相接移至头顶百会穴。使气贯百会。略停,双手顺头顶往后似梳头状把气往下梳,经后项、强间、脑戶、哑门、大椎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直通涌泉入地。再按原路往上提至头顶,经前额把气经上星、神庭、印堂、素膠、人中、承浆、天突顺任脉过会阴直至涌泉入地。双掌至天突穴前,将双手慢慢向前推出,人微向前扑,双手成阴掌行向两侧分开成十字,向后逐渐翻成阳掌吸天气,再移至命门处,掌心朝內彼贴命门和腰部两侧,意念向肾两有贯气按摩。

双手沿带脉从两侧把气带至下丹田后合掌,掌指朝上,意急把病气从任脉经面部往头顶冲出。双手垂直上举,尽量往上升,使肩关节、横膈、腹肌有惑。上举吸天气后慢慢下降至膻中穴前,上身弯曲作拜状(双脚不弯曲),意念把气从会阴沿督脉升至百会。曲身下拜时做到尽量低到不能为止。拜好后慢慢起身抬头,意念把气从百会、上星、印堂沿任脉直流会阴,使气沿小周天流转。最后正身,慢慢下蹲成马步形。意念气从头顶跟着下蹲而下沉。直通涌泉入地。略停片刻,慢慢起立,意念把地气从整个脚掌吸入,随着起立而冲出头顶。如此连做3次后,提至华盖穴前曲身,慢慢将合掌双手推出,摊掌作收功,复原。

4. 天地和合

双手成阴掌从侧平举,意念吸地气,身体随两手缓举而自然摇动。双手与肩平时,慢慢翻掌成阳掌,意念吸天气。再慢举成圆形至头顶。五指相接把天地之气从头顶贯入通中线直流涌泉入地。微停,双手慢慢移至前额,成弧形向两侧下降,边降边转掌至45'°,与肩平时,身前曲(脚不能弯)约90%,双手随身体弯曲而下降,手十指指尖向下,在两小腿中间时作一次交叉。随后双手虎口沿脚背、膝盖、大腿上提至腹侧,意念将地气从涌泉贯入下丹田,后摊掌复原。

5. 引气贯顶

左手拇、食、中三指燃成小圆圈按命门穴,右掌心向内轻按下丹田。右手虎口朝上,慢慢从下丹田处沿任脉往上提,意念把病气从体内推出头顶。手臂一直举至无法再举后、手脘向内划弧3圈招天气,从手臂走身体两侧直下涌泉。掌內余气通过手臂慢慢下沉,从头顶贯入,手掌掌心朝內从面部按原上升路线下降至肝上方,后移在內关前再用手腕划弧招百草之气3次至肝、胆脾部位,以调节该部脏腑之气血。

三招过后,右手沿带脉向后移至命门穴。三指成圆与左手汇合。左手沿带脉前移下丹田,做与右手相同动作后,再后移至命门穴与右手汇合,掌心向内从两侧沿带脉把气带至腹前。然后,双手慢慢合掌,上升至膻中穴前作下拜3次,身体尽量下夸,意念与第三节相同。最后,双手在膻中穴向外推出,阳掌吸天气,横沿至腹前再收掌把气贯入下丹田微停,弓身拉出病气后复原。

6. 左右升沉

右足向右转45°,两足成丁字步,左手拇、中、食三指接成小圆圈轻按命门穴。右掌朝內虎口朝下,放在脾关穴。再慢慢向下沿着大腿、膝盖、踝骨、脚背和脚趾推出寒气,人体前倾,左脚弯曲成跪势不着地,手出足尖成阴掌吸地气。

右手吸地气后,人往右前方倾斜,手慢慢提起,人起立,直臂向上提伸到与身体垂直,掌转90度,右脚转回,此时右手直臂向左前方下沉,至右脚尖前,左脚转回45°。右手虎口朝下沿脚背提至胯前(意念把地气从涌泉上升至百会冲出)后移,沿带脉至命门穴与左手汇合。微停,左手沿脾关穴前做与右手相同的动作后,再把左手移至命门穴与右手汇合后,两手前移至下丹田贯气。微停、摊掌复原。

7. 力士运鼎

上身向右转45°,慢慢下蹲成马步,双手抱成一个大气圈,好似捧着一个大香炉,慢慢用腰部之力向正前方转过来。转至正前方后稍停,利用双小腿之力。如用“千斤顶”样的一点一点地站起来,由于“鼎”是千斤之物,在抱的过程中要有用力感。起立后,根着“鼎”用腰机之力先向左,后向右各旋转3~5 次,转到转不过去为止。然后慢慢下蹲,把“鼎”轻轻放在地面。双手合掌慢慢起立,随着起立之势,合掌双手慢提至膻中穴前,弓身下拜一次(意念与前两节下拜相同),然后转向左侧作逆时方向的西四拜3次,再移向右侧作顺时针方向的密四拜3次。最后移至正前方,合掌双手向前推。慢慢摊掌吸天气,贯入丹田后作收功复原。

8.扭转乾坤

两臂側平举与身同高,掌心向下成阴掌吸地气。稍停后,将上半身用腰部和胯部之力,先左转 45 度,再右转 90 度,连转 5~7次。转至正前方时,双手成阳掌吸天气,同阴掌时一样转体5~7次 。转至正中,双臂慢慢向上合抱,向头顶上方台拢,十指相对,中指相接,掌心向下对百会贯气、接着两掌自额前移出,两手指尖向上,掌心向脸,慢慢往下降至睛明穴贯气约十秒钟。再下降至膻中穴前对心包、气戶贯气约十秒钟。最后下降至下丹田贯气,然后指尖向下,复原。

9.吸气养身

(1)吸天气:两臂自体侧缓缓向上平举至与身平,翻为阳掌吸天气,从两肩上方成弧圈形上提至百会穴贯气。接着,两手从额前沿上星、神经、印堂、承浆、华盖、膻中、气海从上平推而下把气贯入下丹田后作摊掌复原。

(2)吸百草之气:双臂从两侧慢举与肩平,掌心向前慢慢向前作图形包围之势,把百草之气包在一个圆球之内,先左后右转体3~5次,意念广泛地吸收百草之气。最后,双臂慢地向胸前膻中穴靠,把气贯入中丹田、膻中穴后反掌复原。

(3)吸地气:双掌成阴掌从两侧慢提至腰部两边(意念把五指插入地层,挖掘地气),弯腰下蹲,双手向脚前汇合离地面寸许,把地气捧入双掌内。再慢慢起立,先左后右地转体3~5次。再翻掌把气贯入下丹田。被停后。拉出体内之病气、废气,再摊掌复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