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肘不离肋      “肘不离肋”是洪式拳...

 天界KK 2020-12-14
肘不离肋
     “肘不离肋”是洪式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窍门。我练了五年后才逐渐认识到并自觉追求。张法林师兄说他练了一年后就开始夹夹着胳膊练拳。他还补充了一个关于何老师去济南见孟宪彬师伯的故事:何带着五六个徒弟去见孟师伯,孟师伯反复强调肘要沉住,有的徒弟就请教他练多少年能沉住肘,他回答说:“十年。”可见肘能沉住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要求,是一个多么难以达到的目标。
    形意拳有句拳谚:肘不离肋,拳不离心。有的人只从字面上理解,或者认为是要打就打对方的两肋和心脏部位,或者认为两肘要护住肋部,拳要护住心脏这些要害部位。洪公在他的著作中一直强调肘不离肋,初学时不以为然——光动小臂很别扭,也很难看,比如六封四闭的第二动单手小采法,左手要肘不离肋,开始因为松不开,非常别扭。诸如此类的式子数不胜数,洪公总是苦口婆心地讲要肘不离肋。没有几个人会坚信并努力实践。我因为崇拜和迷信师爷,但凡看到他说的与众不同的话就特别重视,并随着功夫的渐长逐渐认识到肘不离肋的重要性:肘不离肋让阻力臂缩短,让力量变大,可以以小力胜大力;肘不离肋能逼身子松开;肘不离肋能逼自己练身上的功夫,让功夫上身,而不是练胳膊和手;肘不离肋感觉力从身体里面出,并影响到神和意,感觉头部都能练到——不练神和意,永远不可能练出太极拳的高功夫。沉肘到肋,肘不离肋做动作,久而久之,一出手就是身体的整劲,并且意到力到。拳不离心,也可以理解为用心打拳,就像陈鑫前辈说的以意行拳,以中气行拳。我读过《黄帝内经》,因为不懂中医,所以也看不懂它。下面的理解就是凭相当然,凭自己的猜测。胸部有一个很小的内分泌部位,对人体非常重要,头部也有一个松果体,所以说额头附近是上丹田,胸部是中丹田,腹部是下丹田。拳不离心,或者拳从口出,可能是中国古人的导引术,长期坚持做,可以出现异于常人的功能。
    总之,中国武术是体用结合的拳,磨胫、擦小臂,对周身的动作要求,很多是为了健身练内功的。后人追求技击有点急功近利,只追求技击动作,反而把对技击非常重要的辅助练功动作失传了。肘不离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窍门,我们练洪式拳的一定要这样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夹夹着确实难看,我们练拳不是为了韵味,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是给自己好看的,不是讨别人好的。
    俗话说“丑功夫,俊把式”,练洪式拳一定先得把拳练夹夹了才行。真正练熟了,也很自然,并不难看。顺口溜曰:

    肘不离肋贴身缠,塌来塌去胯夹剪,高低起伏须力戒,节节贯穿是真诠。太极必练神与意,形正气顺求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