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问】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皮肤吗

 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0-12-15

【发问】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皮肤吗

作者:黄丽君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美容护肤从业的几年中,每每遇到不少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肌肤和护理不当引发的各类皮肤问题尤感痛心。今天特地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日常肌肤常分为哪几种类型,以及各类型肌肤护理的侧重点。

常见肌肤的类型主要有中性皮肤、干性肌肤、油性肌肤和混合型肌肤以及敏感肌肤。下面具体一条条来解读。

中性皮肤的特点:

说起中性,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中性当然是最好的皮肤状态,中性肌肤就比如体质类型分类中的平和体质。柔软、稳定,组织滑而纤细,皮脂及水分供应充足,表面没有瑕疵,颜色红润,面部与颈部颜色深浅相同。肌肤纹路平整,皮沟线细,皮丘小又平,毛孔不明显,汗液及皮脂分泌顺畅,肌肤健康而有光泽,皮肤易上妆,上妆后自然靓丽,皮肤表面瑕疵少,保养恰当,肌肤即呈健康、漂亮。冷时皮肤偏干性,热时皮肤偏油性。若是亲幸运的拥有了中性肌肤的特点建议平时护理重点做好基础清洁工作和必要的补水保湿即可,同时注意做家务或外出做好必要的皮肤防护即可。

干性肌肤的特点:

肤质辨别:肌理纹路平整,毛孔细小,皮肤表面皮质层水量过少,皮脂腺分泌过少,易产生皱纹,黑斑、雀斑,不易长面疱,易上妆,不易脱妆,洗脸后肌肤有紧绷感及刺痛。又分缺油、缺水干性肌肤分类。干性皮肤一般年轻时比较容易护理一些一般家族皮肤都姣好的,平时重点做好补水保湿,尽量让肌肤长期处于一个比较清爽而滋润的状态,但要是有家族性长斑病史注意做好祛斑和预防长斑的工作。再就是干性肌肤一旦长斑了千万不要过于心急而乱用去角质之类快速祛斑美白的产品护理,因为干性肌肤的角质层代谢本来就不是非常旺盛,而通过去角质层而达到祛斑的目的,往往得不偿失,角质层是人体皮肤免疫力非常重要的屏障,干性肌肤去角质无异于杀鸡取卵。结果可能是长的斑暂时淡化了,但是肌肤变得敏感了,这半年来我遇到过找我咨询敏感问题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妹子是因为干性肌肤而用了去角质的产品导致的敏感。关于干性肌肤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长皱纹,要是平时人比较懒护理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面相上就容易皮肤早衰。

油性肌肤的特点:

皮脂腺和汗腺特别发达,油脂分泌多,易受细菌感染,易吸取空气中的灰尘,使毛孔污染,易长粉刺,毛孔易粗大,对细菌抵抗力弱,易长面疱与肿瘤,上妆后易脱妆。男性激素分泌旺盛。随年龄增长,皮肤易衰老,毛孔粗大,易生黑头,暗疮,堵塞毛孔。油性肌肤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给我们造成困扰的一个类型。油性肌肤建议首先从饮食上不要过食油炸,辛辣之类的食品,而往往油性肌肤的人群还往往最爱这类食品。过食油腻和辛辣往往容易造成湿热体质。而湿热体质往往在痘痘人群占有很大一个比例。平时在做好饮食方面的节制,使用护肤品多选用一些具有控油调节皮脂腺代谢的护肤品比如含有茶树、艾叶之类具有较好控油功能的护肤品。

混合性肌肤的特点:

混合性肌肤兼有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的特征,在面部T型区(前额、鼻、口周)呈油性状态,眼部及两颊呈干性。女性80%都是混合性皮肤。混合性肌肤遇到的皮肤问题跟油性肌肤遇到的问题基本差不多,但是这种肌肤类型的人往往T区很油,脸颊两腮往往容易因缺水而干燥,混合性皮肤最大的建议就是要有耐性,和护理的细节上多注意。比如在基础清洁上尽量选择温和一点的洁面乳或者洗面奶,洁面时,T区多费功夫揉一会,而脸颊等干性区均匀洗干净即可。在平时日常补水时尤其是做水膜时可以用面膜棒或者面膜刷对干的比较快的两颊和额头部分重点补一两次水分。

敏感性肌肤的特点:

敏感性皮肤,可见于上述各种皮肤,其皮肤较薄,对外界刺激敏感。当受外界刺激时,会出现局部微红、红肿,出现高于皮肤的疱、块及刺激等症状。遇到皮肤敏感首先不要慌张,也不要有病乱求医。首先回忆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皮肤敏感,比如花粉敏感,对某类食物(比如最常见的芒果汁液)敏感,还有饮食搭配引起的皮肤敏感,再就是由于皮肤护理不当导致的皮肤敏感。除了这些常见的因素外,由于身体其他原因引起的敏感也应该引起注意,比如中医里湿热蕴郁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之类的皮肤瘙痒湿疹,表邪郁闭不得外发者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引起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诸如此类过敏外用抗敏感护肤品多是暂时缓解症状,要是让肌肤敏感除根还是从中医角度进行辨证论治比较妥当。

皮肤的基本分型也会随着年龄或者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也要在护理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而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比如从北方来到南方。从内陆跑到沿海,咱们皮肤的周围环境都会有一个大的改变,所以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护理就有点欠妥了。一年四季皮肤的状态也差异比较大,也不要一套护肤品用几年。有些夏季用的护肤品到了冬季还没有用完基本上该淘汰掉了。也不要舍不得,不然省了盐坏了酱,反而得不偿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