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滚滚十年,近5亿用户,微博的下个路口

 电商在线 2020-12-15

/ 何寒秀

编辑 / 斯问

3月5日,微博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报:2018年第四季度净营收4.8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3亿元),同比增长28%。

2018全年微博净营收17.2亿美元(115.3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9%,净利润5.718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62%。

用户方面,2018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较上年同期净增约7000万,达到4.62亿,其中93%为移动端用户。2018年12月平均日活跃用户数较上年同期净增约2800万,达到2亿。

作为“两微一抖”中最早出现的产品,微博的第一批用户已经到了注册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微博先后接受过来自腾讯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下的挑战书,杀死微博的言论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大众视野。

这样的言论自然营造出了外界风声鹤唳,微博风雨飘摇的危机感。活下来的微博,已算不错,甚至比一些公司活得还好。

从时间长度来说,微博是个值得研究的内容平台范本,这种价值,绝非两年三年的产品可比拟。那么问题来了,微博十年,真正的对手是谁?

微博的诞生与第一次陨落

2014年4月,微博从母公司中拆分出来,单独在美国华尔街敲钟上市。CEO曹国伟风光无限,不无骄傲地表示,微博有1.438亿的月活跃用户,估值应在50亿美金以上,单个活跃用户价值50美金-100美金。

现在提起微博,大部分人的认知已经没有歧义。2014年,新浪微博正式更名微博,从此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之流,都告别了这一战场。

新浪决定做微博的时候,陈彤任职新浪总编辑,开会动员时他说“微博做得好可能接近甚至超过Twitter,做不好也不会比博客差”。微博早期被视作轻量博客,后来字数逐步减少,不超过140字,短小、记录、随性是它的特性。

这一时期的微博沿袭博客道路,坚持高知(高级知识分子)、名人的发展战略。任志强、薛蛮子、韩寒、李开复、姚晨等一大批“种子用户”成就了微博,微博也大方地向他们回馈了粉丝。草根用户信任并且关注大V,微博有了根源上的爆发。

不过这一招并不是谁都能学得去的。张朝阳也意识到高端用户、舆论领袖、明星、各行牛人有巨大的爆炸力,2010年11月15日,他在搜狐上海办公室,当着一大堆记者的面,给王力宏打电话邀请他在搜狐开通微博。可时至今日搜狐微博依然不温不火。

这要得益于新浪强大的媒体基因。早在做门户时,新浪聚集了一批出身传统媒体的骨干记者。记者将积累多年的人脉资源无代价地转移到微博上,完成了微博人脉资源变现。

早期的微博被视为一个颇为高级的舆论平台,不少学者坚信微博能够改变中国的舆论场,来自底层的声音也能引发舆情震动。

然而,微博对敏感问题的热情和名人观点的放大,引来了监管关注,时政大V随后纷纷离场,留下一堆头衔和头像仍挂在上面。

这是微博的第一次危机。内容缺失,种子用户流出,追随者也逐渐转场。自2013年起,微博的网民使用率由54.7%降至2015年的33.5%,自由落体式的突变,引发了微博陨落的言论。

错失的无线时代

微博的这次危机引发了内部管理架构的地震。

2012年9月,新浪董事长汪延卸任,曹国伟成为新浪历史上第一位董事长兼CEO,彻底掌控新浪。

2012年底,新浪和微博的高层在北京香山召开例行会议。几天后,曹国伟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变动是负责微博PC端的彭少彬被调去产品创新部门,负责移动端的王高飞全面掌管微博;原本负责销售的杜红执掌新浪门户,之前掌管内容的陈彤需要向她汇报。

这场调整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移动优先”,PC与无线统合成一盘棋,避免内耗;二是“去KOL(意见领袖)”,整体内容由时政社会转向便于盈利的娱乐大众。

变化后隐藏着一个真实:微博第一次危机,从表面来看,是大V离场,深层原因却是无线崛起。

2011年底在深圳威尼斯酒店门口,马化腾亲手教吴晓波使用微信。马化腾对吴晓波笑谈“战争结束了”。

这一句“结束”意味深长,曾经被微博逼得手足无措的腾讯,以微信为器,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危机。

舆论中心被无线逐步瓦解,群众表达的平台多了,大V的力量在减弱。大众接受信息的形式,传播方式都变了,使得信息内容也进行相应的转变。

无线的崛起并非全无踪迹可寻,腾讯借着微信无往不利,手淘崛起,电商进入另一个加速通道。也有没把移动互联网当回事儿,陈一舟选择了蛰伏,直到2013年底才思变,来不及了,最后只落得作价6000万甩卖人人网的下场。

微博手里是攥着无线的门票的,只不过没有及时兑现。在全力发展无线端的前提之下,微博通过与小米、魅族、OPPO、vivo展开合作预装APP,顺利进入了三四线城市,让更多群体成为了微博的新用户。而泛娱乐化的内容,正好迎合这群新用户的谈资。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微博开始细分出旅游、电影、音乐、搞笑、电商、时尚、股票、汽车、美食、美容、寻医等垂直领域,在内容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如此一来,不仅摆脱了政治舆论场的风险,明哲保身,实际上也为变现铺好了路。

但那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从2012年开始,微博开始为资金奔波劳碌,最终在A(阿里)与B(百度)之间游离。

当时百度出价高过阿里,可微博依然选择投入了阿里的怀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看中阿里天然的变现能力,“最大电商平台”的身份,有利于微博商业化的探索。

曹国伟的眼光没有错,这个金主爸爸在2013年、2014年分别给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帮助微博挺过黎明前的黑暗,成功敲响了上市的大钟。

至今,阿里依然保持着第二大股东的身份。

十年微博,眼下正靠短视频突围

有了靠得住的金主,变现手段也在变得多样化,但微博能走出这次危机靠的还是直播和短视频。

微博2016年Q1微博广告收入同比增长只有30%,短视频和直播上线后,微博的广告收入大增,到了2016年Q2,微博首次提到拥有着众多明星高管的一下科技,其CEO韩坤认为:一下科技背靠微博不假,但没有一下科技,微博也难以复苏。

现在看来这也不是一句大话,到2017年Q1,微博财报显示广告收入同比增长80%,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4%。

王高飞在电话会议上也表示称,“完成直播业务与微博的融合,也更有助于提升微博平台商业化效率和变现能力。”

直播是互联网人造网红的催化剂。而诸多的网红,是微博紧紧攥在手中绝不放开的生命线。

截至2018年Q2,微博接入合作的MCN机构已经超过1900家。他们主要就是以短视频和直播为途径,“生产网红”。 网红经济下的微博,销售电商广告位,成为了重要的营收来源。大V、明星和网红们持续产出内容,是微博的立足之本。前段时间冯绍峰和赵丽颖官宣,搞得微博服务器瘫痪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微博看这些大V的一手信息,依旧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途径。

这些影响力和变现的利润,让微博对直播短视频更加如饥似渴:2018年4月25日,微博故事正式推出“红人招募计划”;5月初,微博上线短视频产品“爱动小视频”;9月14日,媒体报道,微博正在内测视频信息流,加大短视频内容的曝光。10月底又传言上线的酷燃APP。

去年9月26日,微博又宣布与虎牙直播合作,将虎牙游戏直播内容引入到平台,将直播内容生态扩展至游戏直播。

回看微博十年,每一次化危机为生机,都不免一场技术的升级。腾讯重启微视,头条和快手吆喝自己的短视频,百度春晚重金推自己的全家桶,阿里也在加码自己的视频领域,如今各大平台对短视频争夺战如此激烈,不过也是抓住这一内容形式,狠嘬一口风口的滋味。

尽管微博十年发展之路错综复杂,非寥寥数笔就能勾画。然而,内容战争永不落幕,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形式决定这内容的表达,甚至内容本身。

如果要问微博对抗的谁?不过是滚滚向前的科技浪潮和不断进化的内容形式。至于谁要杀死谁,只是内容创作者们,写出的又一出热闹的好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