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色没小事,文艺片《小事儿》调色分享

 Oh4K 2020-12-16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文章,记得⭐️星标公众号哦!

点上方蓝字oh4k👉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罗蔷,调色师,多媒体艺术家,作品包括电影 《尺八·一声一世》《风筝》《时间浪人》《小事儿》《千年》《黑羊》;电视剧《东宫》;TVC《OPPO-T9手机》《斯科达·科洛克》《奇幻魔盒》等。 

作为HOMEBOY调色学院,达芬奇调色职业班和进化班的老学员,罗蔷已经完成了众多优秀的调色作品,也一直乐于分享职业生涯中的各种经验。去年罗蔷就为我们分享了调色中的沟通之道《从Multimedia Artists到Digital Colorist,调色中的倾听艺术》

从以往的作品和工作经历来看,显然罗蔷不能算是纯技术流那一卦的调色师,因为美术学院艺术专业出身的缘故,自带着天然的敏锐直觉和画面感受力,想象力开阔,手法比较不拘一格,作品也很有别样的风格和气质。

这一次,罗蔷再一次带着最新作品《小事儿》,与我们分享一部定位于参赛影展的文艺电影的调色经验。



《小事儿》是张元宁岱之女宁元元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文艺片,也是《看上去很美》14年后方枪枪和陈燕南的再一次合作,在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正式展映。

影片拍摄于2018年夏天,机型是爱丽莎mini,镜头数有670个左右,时长90分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90年代校园一场不算早恋的早恋,在学校老师们的要求下男女主人公反反复复对早恋进行反思,最终孩子们的真诚又撕破了体制的荒诞。

我没有按照常见的青春偶像片的影调去调,而是遵循时代风貌,让片子风格尽量真实又兼具诗意的美感。我选择墨绿色作为全片的主调,这并不常见,但在这里,以墨绿提点青春期的懵懂,晦涩,忧伤与荒诞,是有效果的。

这次调色相对特殊,导演比较忙,在聊了调色方向做好定调镜头后,基本是我和摄影师在影棚完成调色,但导演对调色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也来了很多次确认颜色。

 

下面我选取了几个场景来为大家分享。


这一段说的是放学后,两个男生在操场边聊天边等女主出来。虽然拍摄的时候是黄昏,但天空本身只呈现了淡淡的灰黄色,没什么色彩。


最初想到黄昏,自然而然想到粉紫色的天空。但这么做下来,我发觉天空的颜色和双杠的绿色、远景中草坪树木的绿色的关系显得过于刻板,有点太意料之中,落了俗套。

于是改变思路把天空单独区分出来,往橘黄做,做完之后又加强了沙地的黄橙色和双杠的绿色,让画面里的橙色和绿色不断交替,就更有意思,情绪上也更青春、温暖。


全片共出现过两次女主的家,一次是白天,一次是夜晚。刚开始时有点拿不准这个画面的风格情绪,我先做了色彩还原,发现这个场景整体色调是偏冷的,空间上比较平。

但内容上与此相反,剧情是周末的午后男女主一起写检讨信、萌生爱意,情绪很温婉,所以我调了一个比较柔的暖黄调,也使其更符合大家脑海中对90年代的印象,也贴近女主的气质。

为了让画面层次丰富,我划分了远景,中景和近景。远景做了模糊并降低反差,让它更显遥远。原本按照习惯的冷暖关系,前景偏暖,则远景部分可以冷一点以便形成反差,但我试了下,发现冷色的远景反而显得非常抢眼,于是反其道而行,就让它更暖更灰。

我强化了中景,把刚才在远景中被克制的冷色放在了中景的亮部,这样,远中近冷暖交叠。就分开了层次,突出了女主所在的位置。

最后,为了保证女主处于视觉中心,前景中我就没再使用L\G\G做反差,而是用了门的红和树的绿提示空间关系,破坏画面整体的昏黄色调,使之更生动明快。

男女主放学回家。

关于这段调色,开始我和摄影师有一点意见分歧,他想要的是一种更显奇观的氛围,让云的亮部中灰压低,更显厚重。

为此他还非常敬业地做了效果图给我看,但在我看来这样处理画面会显得琐碎,而我想要的是更强的空间感——前后远近的强烈虚实关系,为此我想让天空的云彩更平淡,突出前面人物的移动轨迹。

我们争论了几个回合,最后摄影师说天暗下来才能更突出前面的正在建设新城的吊臂机,不得不承认,考虑剧情和画面,他最后强调的这点把我说服了,毕竟对内容的精准传达要胜过强调美感。

我们意见最终达成一致:天空压暗,同时让中景、前景依次加强对比,再加上遮罩选区局部强化,这样就得出了最理想的效果。

调色师跟导演和摄影师的沟通有时是这样的,不一定是谁说服了谁,而是一加一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这个片段是在学校公厕,男主和好友谈到父母为了高考逼孩子喝补脑液,继而把补脑液倒进厕所里。这段比较荒诞无奈,我在墨绿底色基础上又铺了一层黄,让公厕看起来像被尿液浸泡过一样更加污浊老旧,与男生身上冷冷的干净的白衬衫形成质感反差。


这个画面黑白灰对比没有做强,目的是保留黄色,绿色,淡蓝色本身,烘托出出一种淡淡的云山雾罩的气氛,在这个氤氲暧昧的环境里,男孩子开始成熟。
作为调色师我们都清楚,有强烈的风格倾向的片子更好做,而这类看起来既显客观真实,又有微妙的风格化的文艺电影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定位于影展的电影追求一定程度的风格化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非常感谢《小事儿》的摄影指导高诗熠老师给我的许多好建议,他对光,对时间气氛都有非常独到的理解。中间有一段时间高诗熠老师花粉中毒,依然每天来影棚协助我一起完善调色,看着他一天比一天气色差,还在坚持工作,我非常感动。


项目之外,我也有一些小的心得分享。

与客户沟通

一是在与客户的沟通层面,充分了解导演的工作习惯和流程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和导演的合作会提前做很多功课,在十几到几十种方案中选出最适合的几种和导演讨论。

作为调色师,我会为导演提出建议,什么样的色彩会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并且在调色过程中为影调提供技术保证。有的时候,如果导演没有太确切的想法,我会给他/她提供几个可能的方向。

对于经常合作已经建立信任的导演,如果有意见分歧,在确信自己的方案考虑得更严密的情况下,我可能会比较坚持自己的判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道理,常常能达成一致。

如果导演想到的方面更准确那作为调色师,也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对初次合作的导演,我不会过分坚持,我会期待双方慢慢磨合。当然,如果调色师既能对自己的方案有十足把握,又能以更合情合理方式和导演达成一致,就再好不过了。

调色更多是靠直觉还是理性

我本身从事艺术工作,在我看来,调色和艺术创作很像,完全依赖理性或直觉都是不可取的。

在创作时,我会抓住最初感动我的点先思考,再设计方案,接着理性判断,看它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做更恰如其分,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我会重新回归到最初打动我的那种情绪中。

调色也一样,看完影片,我会对它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脑海中的影调顺着情绪观感放大夸张,这是感性部分。和导演充分沟通了解其意图后,我会再作一次判断,调整自己先前源于直觉的想法,平衡自己的感受和导演的需求,这是理性部分。

这时我会尽量站在观众的角度想问题。调色是影片在视觉上重新调度观众情绪的重要环节,调色师既要有充沛的情绪,又要有客观的分析,才能感染观众——由理性铺垫回归到感性。


调色师如何获取身边的灵感


对于调色师来说,在生活获取调色相关灵感也是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