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龙与“婚姻梯度”

 谭天论道 2020-12-16

自人类社会出现两性婚姻开始,由于私有制兴起、社会性别差异出现,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就一直存在“男高于女”或“女高于男”的现象。而进入父系社会之中,男性处于支配地位,承担着保护女性的角色,因此,婚姻匹配往往遵循的是“男找低”、“女找高”的模式,以达到女性受到保护,男性对女性进行支配和确立男性权威的三重目的,这种择偶梯度来自于男女的性别不平等。[①]当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社会普遍,这种男女双方的差异几近演变成单一“男高于女”的社会现象,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年龄差异上,更是在收入、地位等政治经济多方面上形成一种男高女低的婚配梯度匹配传统。这种在婚姻中地位不平等、一般而论的“男高于女”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家巴纳德称之为“婚姻梯度”。

在最近刚结束的法国大选里,年仅39岁的马克龙成功入住爱丽舍宫。除了俊朗的外表,突出的人个势力,更值得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堪称传奇的爱情与婚姻。当15岁的马克龙在命运安排下遇到了39岁的法文女老师布丽吉特。正值青春的17岁少年的马克龙告诉41岁的布丽吉特“无论你做什么,你逃不掉的,我会来娶你”。13年后,30岁的马克龙突破重重困难,顺利迎娶了54岁的布丽吉特。

这样的婚姻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女方大于男方24岁的“姐弟恋”,即使是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也是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最近的三位法国总统的婚姻都较之以往总统,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有很大的变化。

从戴高乐到希拉克,都保持了传统的婚姻关系,而萨科齐是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离婚”的总统,在他与塞西莉亚离婚之后,又很快与明星布吕尼结婚。如果说萨科齐还保持了婚姻,那么与之相反的是,前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至今未婚,但是他与前任伴侣罗亚尔共同育有4名子女,法国人可以像对待婚姻一样接受同居。法国总统的家庭其实反映了法国一般家庭的现状,很多人认为这是法国人的浪漫表现,实际上,这反映了法国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变化。[②]

婚姻梯度的存在大多在于婚姻双方的客观物质条件上的不平等,而感情则很少被提及。由于社会分工,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女性从家庭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一定的收入而可以不依赖于男性而生存。同时,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个人主义逐渐兴起,婚姻自由权得到法律保障与社会的支持,女权得到保护与重视,平权甚至女权主义兴起。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择偶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在以往容颜、家庭成分、职业、收入、地域等客观外在的条件之外,主观方面的精神条件也逐渐被重视,找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能谈得来”的对象更成为很多人的重要条件。物质条件中的“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精神层面上的“灵魂伴侣”。

马克龙称布丽吉特为自己的灵魂伴侣,而他的奶奶在得知自己的孙子喜欢上他的老师之后,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我孙子喜欢谁都可以!”以精神恋爱自由而引起的新的婚姻现象变化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即婚姻更有了人情味,不再是受外在很大限制的,而是越来越成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家庭生活也更加以情感为基础。

社会个体化趋势逐渐显著,自由大旗被高高举起,而私人生活也在发生变革,爱情与婚姻在慢慢变得私人化。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态度,往往是他做其他事情的态度,在选举中,这样一位敢于突破传统,富于创新、崇尚自由与选择爱情,明明有颜值却还要拼才华的谦谦君子,与“国民阵线”的勒庞两厢对比,更多的选票自然选择前者。无法估量在这场选举中,马克龙的婚姻家庭形象为他的成功当选带来了多大的助力,但难以否认,正如新京报评论所示“爱情给马克龙投了一票”[③],尤其是在女性选民之中。


[①]朱伟 徐家庆.近年来社会学视角下婚姻匹配研究中——几个基本概念的阐释[J].北京青年研究,2015(01)

[②]刘巍.个人化的婚姻和家庭——当代法国的婚姻与家庭状况.[J].法國研究(Etudes Françaises),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