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一剑:南京的复兴与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真伪之辨

 方塘智库 2020-12-16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随着南京的持续走热,外界对南京都市圈的关注,也在明显的升温,比如,最近南京都市圈扩容的话题,不仅在南京都市圈内引发很大的关注,也颇为全国舆论所关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已经不仅是一个地方性和区域性话题,而是一个全国性话题。

关于南京都市圈的观察和讨论,外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中心城市南京新一轮的转型逻辑和未来是什么,南京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又将为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撑?首位度相对较低的南京在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中到底是有利的因素还是不利的条件,又将为南京都市圈带来一个怎样的互动与融合前景?作为一个有着20年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推进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能够为中国的都市圈建设提供什么样的历史镜鉴?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之间又将激荡出什么样的区域竞合故事?哪里才是南京都市圈下一个正在或即将崛起的片区,南京都市圈的红利将被哪些企业和机构所收获?等等。

在我们看来,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到多个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转型实践的现实问题,甚至是现实难题和困境,就像南京在今年底再次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格局重塑和中国经济区域变局的标志性城市一样,南京都市圈也正在成为观察中国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的样本之一,并成为我们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地思辨一些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和命题的直接而现实的案例,比如,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推动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就一定具有战略合理性吗?特别是在一个区域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对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提升需要做出更综合的考量。

1

超越天津很可能不是南京复兴的终点

   

南京最近有点火,原因之一是其前三个季度的GDP不单是破万亿,而且超过了直辖市天津,按照目前南京的经济增速,2020年全年GDP超过天津也几成定局,南京在今年全国城市GDP排名中也将历史性的进入前十。

不仅如此,这还进一步引发了关于中国南北经济大变局的一系列辩论,以至于让南京再次成为观察中国新一轮城市格局重塑和区域经济变局的地标城市之一。

如果进一步放大空间尺度来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的经济体量的进一步崛起以及由此引发的南京都市圈的快速推进,也让南京和南京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发展变量之一,而随着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比如,在今年发布的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杭州、南京、苏州这四个城市均进入了排名前100,加上同样上榜的宁波和无锡,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入围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群,充分反映出这个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南京完全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全球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

不过,作为全国前三大的省域经济体江苏的省会,与南京相关的、更引人关注的城市排位赛,可能还不是发生在南京与天津和武汉之间,而是与江苏省内其它城市之间的排位变化——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后终于成功超越无锡而排名江苏省第二以后,大家更关注的下一个节点是南京对苏州的超越,甚至有乐观者认为,这一时间节点将在5年内出现。

当然,最近我们在南京的调研中,很明显的感受之一是,对于南京超越苏州这一拐点的到来,在今天很多生活在南京的人看来,不但可能,而且迹象已经非常清晰——无论是从南京的经济增速,还是从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选址的抉择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选择回到南京定居来看,南京对苏州的超越都可能是一个很确定的未来。更有意思的是,在区域发展中,一旦对一个区域和城市的赶超趋势形成共识,将更直接的助力这一区域和城市新的资源集聚,进而带来更快的赶超速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心比金子还重要”。

而事实上,就像南京超越无锡一样,之所以这么多人对几年后南京超越苏州这么有信心,背后的原因之一与江苏省的强省会战略有直接关系。

无论是从江苏省层面还是从南京市层面来看,加快提升南京的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都是既定战略,而且,围绕这一战略还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项目布局,这让本来就已经进入了复兴周期的南京更是如虎添翼,不仅在过去十年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而且,这种增长的延续性依然还在保持,甚至可以说是后劲十足——关于这一点,可以具体拆解一下目前支撑南京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

而且,就我们最近在南京溧水产业新城的调研情况来看,伴随着这一轮基于产业链重构和产业集群集聚而出现的存量产能转移、扩张产能转移和创新产能布局,南京在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多个产业领域,显然是获益者,在这一轮伴随着此消彼长特征的区域产业抢夺战中,包括南京在内,一旦在某一产业占据先机,后续将会迎来更快的增长(而有些地区一旦失去先机,不仅会在增量的产业争夺中败下阵来,还可能在一些产业中失去存量的产能和企业,再加上新的产业变革往往表现出一个新的技术的出现和一家新企业的崛起,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和存量一夜之间破产、倒闭和消失,这将使得我们在更短时间内看到更大幅度的区域崛起和衰落的故事)。

不过,纵然是这样,截止到目前来看,南京市在江苏省和南京都市圈中的首位度并不是很高。比如,如果按照今年南京市GDP突破1.5万亿的规模来看,在南京都市圈4万亿GDP总量中的占比也只是在37%左右,在全省的GDP占比中就更少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南京之于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发展而言,一贯的说法之一是辐射带动作用不大,尤其是对苏北苏中地区而言,使得江苏省内的区域不平衡变得更加突出。至于南京与苏州的“双城记”,更是被频繁作为弱省会的案例被提及。再加上南京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曾经的强势城市地位以及密集的科教资源,更让南京在省内的城市排位时不时成为被暗讽的对象。

于是,与全国其它很多省域经济一样,以做大做强南京为直接表现的强省会战略在江苏省域经济转型发展中也就有了充分的“战略合理性”,甚至是政治正确性。

2

超越首位度之辨与新时代南京的城市使命

   

不过,无论是立足于南京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来看,还是立足于南京都市圈地区整体的发展来看,还是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来看,提升所谓的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尤其是提升以GDP占比为表征的首位度)的问题可能都是“伪命题”,对南京的所谓中心城市首位度的过度追求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南京成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南京”甚至是一个“伟大的南京城”的负面因素。

既有的统计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一般高于东南沿海地区,由此分析,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的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但并不一定就比首位度低的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高,相反,往往直接的说明了整个区域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更低。

在我们看来,虽然不能简单粗暴的将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区域和城市发展逻辑和决策框架归为落后的、与当下中国很多地区的发展阶段已经不相匹配的发展逻辑和决策框架,但这种刻意追求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发展逻辑和决策框架,确实有些过多体现城市GDP排位争夺赛的色彩,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来看,已经进入全球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的序列,这种以GDP排位赛为导向的城市发展逻辑和决策框架是时候给出反思了(哪怕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对首位度的过度和单一的追求,也是值得警惕的,如今的城市竞争早已经是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竞争,对区域首位度的过多纠缠,只会让城市失去更开放的视野、更远大的抱负、更具有前瞻性和未来感的决策机会)。

更何况,在过度追求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竞赛中,出现了太多一言不合就调整行政区划的区域发展决策,这种通过行政区划实现的快速的规模增长,不但无助于中心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提升,反而会让这些大而不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本来就很明显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的短板更加凸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有些地方的行政区划调整,明显带有中心城市变相摊大饼以寻求土地财政增长的色彩,更是无益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最终也无益于区域经济和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和长三角地区更是如此,面对一个客观上因为区域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相对较为理想的区域性城市规模格局,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可能不是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高低的问题,而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寻求和构建一个区别于过度依靠一个高首位度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来推动区域发展和崛起的路径与模式,从而推动省域经济、都市圈经济甚至长三角这样尺度下的区域平衡发展、公平发展和高质量的发展。

一旦打破这种对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执著追求和过度追求,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在追求省域经济尺度下的区域均衡和公平发展中,也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破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虹吸”还是“溢出”的二元对立思维,从而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胸怀,真正协同推进都市圈内部和省域经济内部的转型战略、资源配置、项目布局等。

对于区域中心城市来讲,只有真正破除这种对提升城市首位度的迷思,才能够以更加开放思维和更加包容的策略,更加充分的利用并发挥好自身既有的优势和周边城市的腹地,打通与都市圈外部、省域经济外部以及全球资源链接,加快培育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为其所在都市圈的发展和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市场化的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化、国际化资源配置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这不但是成就像南京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的应有的战略认知,也是南京面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面对江苏省省域经济的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具有充分的战略和市场合理性选择,也是南京应有的城市发展使命与担当。

毕竟,无论是从经济体量还是从人口规模来看,甚至从存量的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密集程度来看,南京都已经是一个“大城南京”了,这一事实,不会因为南京在南京都市圈和江苏省内的首位度相对较低而有任何改变,相对于在南京都市圈的首位度和江苏省域经济中的首位度而言,“大城南京”可能才是南京市、江苏省甚至国家层面系统性思考南京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时最重要的和最具根本性的立足点,“区域城市”(接近彼得-卡尔索普在《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提到的)、“创新城市”、“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等价值追求,才是“大城南京”该有的价值诉求和城市愿景。

而只有南京市、江苏省和国家层面基于新全球化、新的时代变革和新一轮的国家与区域变局的洞察与研判,真正形成、推进并实现关于南京新一轮发展战略定位的共识和共振,南京才能真正走向面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发展坦途,在实现其历史性经济复兴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其历史性的全面的城市复兴,也只有这样,南京才能名正言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进入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的行列。

对此,如今正站在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在内的多个新的时代和历史节点上的南京,想必会有所思考,有所抉择,有所行动。


编审:徐威威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