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米花

 淮阴语文 2020-12-17


爆米花

陈静

    

       小时候,一到过年,在乡村道路场院,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在幽深的巷子里,你总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黑乎乎的“葫芦”,突然,“嘣!——”一声巨响,香喷喷的爆米花就这样出炉了 。随着第一声爆响以后,家家的大人带着小孩,会不约而同潮水般聚拢而来,用碗,茶缸,瓢,盆,或蛇皮口袋,装着米或玉米,自觉地排队,等待那幸福的时刻。

放炮咯!——”师傅娴熟的开锅爆米,闻得喊声,胆小的孩子与怕事的妇人,赶快将耳朵捂住,轰隆的震天一响,一股白烟从布袋里飘溢而出,米花被气流冲进袋中,一股浓浓的爆米花香气飘溢而出,还有小孩子们那开怀的笑声。

   我国古代就开始有爆米花,至今仍在我国城乡流行,只不过从事这种老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爆米花如同做豆腐、蒸馒头都是年味的象征,那飘溢着浓香的爆米花能让小孩子们开怀兴奋,现在偶尔看到爆米花更能够勾起大人们儿时的记忆。

      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通过物理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开创了一种食物加工的新方式。

 干爆米花这种行当的师傅不少都是安徽人,干这行就像游牧民族,没有固定摊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多数在城里,偶尔也会到乡村,哪个城市生意好,哪个城市舒服就往哪儿去。惟一不好的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且又脏又累。

 爆米花看似很简单其实是技术活,控制火候和气压表的温度很关键,还要会修理这些工具,老式爆米花机的很多零部件都不再生产了,厂家也倒闭了。现在干这行的越来越少了,操这行的师傅最担心的是他们的手艺失传,这也是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加以保护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事情。

 爆米花勾起了大家童年珍贵的回忆,爆米花师傅带着老式爆米花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发众人围观,许多人把爆米花看成是一种表演。那时候爆米花师傅就像是明星,尽管他们的脸时常被熏得乌黑。围观的人大多是“80后”或“90后”,还有一些感到好奇的小孩。而买爆米花的成人甚至比小孩更多。

 11月17日晚,盐运西路,又见爆米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只见灯光下一老一少,老人的脸庞在炉火的映照下泛着红光,悠闲地摇着黑“葫芦”,小女孩在旁边玩手机安静地等待。拍了两张照片,师傅还调侃说要付两块钱呢。

 每到冬季,大多在晚上,在苏北市场的巷子里和路边,总能见到这位师傅摆摊炸米花。这位师傅叫秦庆和,家住黄河花园17地块,他是王营炸米花物质文化传承人。希望这位师傅能够坚守这份职业,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鼓励、支持保护这类老行当,不至于失传消失,为世世代代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其实,按照今天卫生标准来衡量,不管是老式加工的爆米花还是超市卖的爆米花都不易多吃,因为铅含量超标,对健康不利。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温饱已不是问题。我们吃的越来越讲究健康,越来越讲究品味。其实我们买的爆米花,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找回一丝甜蜜,一份记忆。

                2020.12.4






























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