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有能力了,会不会记得我们曾经被帮助过?

 昵称72923810 2020-12-18

温情清新似乎是我们想起台湾广告的第一印象,而去过台湾的人大多也有这样的感觉。干净的街道、热心肠的居民、诱人的小吃这些都和我们在台湾电影和广告中看到的景象一样真实。独自穿洋越海探望女儿的勇敢母亲,平均年龄81岁的梦骑士,抑或是那些年的平行时空,那一个个关于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广告,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刚发生在身边的事,而这样的方式总是能够触动内心最柔软的一处。
 
但有一点可悲的是,在两点一线的重复忙碌中,我们渐渐忘记很多事情,忘记有一个年少的自己曾软弱过,遇到事情也会手足无措,甚至会忘记是谁在茫然时刻向自己伸出双手。也许是因为太过于健忘,所以前行路上总是需要有人提醒,我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怎么舍得也只有七秒的记忆?
 
 和大陆一样,秋季,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忙碌季节。而在台湾15~24岁青年失業率已连续7年超过12%,实际平均薪水倒退16年,企业却抱怨找不到人好才。人才断层与需求落差,大家真的就只能打口水战了吗?
 

        104希望基金会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如果我們继续盲談,我们和別人有何不同?
如果我們不化解世代誤解,不尝试冰融對立,
社會無法進步,产业不會升級。

提出问题的人固然伟大,然而解决问题对于现今的台湾而言才更为关键。


 
于是,104希望基金会在9月12号发起了一项主题为“Be a giver”的活动。104希望基金会向职场前輩(Giver)抛出题目,知识,不只是拿來取利益的;當我們有能力了,会不会記得我們『曾经被帮助』,并且号召各行各业前辈站出來,引导和帮助Taker。


 

对此,104希望基金会执行长黃于純說,谩骂和抱怨显得多余而无效,台湾需要一场以帮助为名的社會运动;当Giver(給予者)和Taker(接受者)相遇,前辈帮助后辈,美好的交流学习,传承知识技艺和人生态度,实践共生共荣的美好价值。
 
为了扩大这场活动的影响力,104希望基金会自9月1日~18日匿名在捷运站刊登发人深省的文案,引发了不小的社会轰动。

 

文案内容:

「在忙碌喧囂的闹市,不妨放慢步調,境随心转。」
「人之所以為人,乃植於此」。
「感恩,是最容易的快乐之道」
「為自己活,為別人活。世間人責任。」。
「喜欢抬头时望見力量」
「能感恩的人,氣度,肚量,必不同」
「能記得的是大智慧的人」
「能做就做….分享不會令我们穷困,慳吝會」

 
104希望基金会不仅是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一些前辈作为giver,来引导taker走向更好的自己,还将这些前辈的故事拍成视频,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Be a giver”的活动,奉献自己的知识又或是汲取养分。

著名导演吴念真在这场活动中率先发声,感谢故乡已逝的條春伯,“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吴念真”。小时候的一本“尺牍”,却让吴念真感恩了一辈子。这又是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回忆起條春伯,吴念真说,“真正的知识份子,是把自己贡献給知识比他低的人”。

  

 而除去吴念真,故事的主角还有他们。 

李国修:每個大師,在人生转折处都拥有導師。
 

宝哥张雨生教会了阿妹,『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其实不管是Giver 还是Taker,分享和给予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而每一个平凡大众都可以是主角。



只有当我们行动起来

这个社会才会不一样

本文为营销创意官原创内容

转载请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否则视为抄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