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经》里隐藏的几种做人智慧

 HNYZL 2020-12-19
《金刚经》里隐藏的几种做人智慧

前言

《金刚经》是佛教中最能代表佛陀智慧的经典之一。

该经记录了佛陀与大弟子须菩提对于“如何降伏其心”的讨论,反映了佛陀崇高的道德修为及不可思量的生命智慧。


01做人少私心,就少烦恼

作为佛陀的大弟子的须菩问佛陀:世尊,众生心中有烦恼,如何才能降服?

面对大弟子的疑问,佛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自己做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让心不生烦恼。

佛陀回答道: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通俗地翻译过来,就是:“我搞(度化)教育这么多年,教了无边无量众生,但在我心里却认为什么都没做。因为我眼里没有你,我,他等等区别。我若吹牛说,我教了多少好学生,那就不是好老师。

这就是佛陀的回答:无我无私,不分别。

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陷入“人我之分”中。

比如,见到朋友比自己过得好,首先不是祝贺,更可能是嫉妒;自己稍稍帮助一下别人,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心生傲慢;见到好处首先想到自己要多得一点,别人沾了你一点便宜,你就心急上火。

但佛不同,佛说我教化了这么多学生,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原因是在佛眼中,学生跟他都是一体的,自己为自己做事,自然说什么都没做。

这就好比,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父母即使付出很多,但并不认为有什么功劳,反而认为付出得不够。因为在父母眼里,子女跟他是不分彼此的。

佛陀看我们众人,就像父母看子女,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还说什么,你付出多少,我付出多少?

这就是做人最高境界,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就没有烦恼。因为烦恼都是计算个人利益得失才产生的。

而有的人私心很重,生活中过度计算自己的得失,那么做事就会犹犹豫豫,患得患失,难免烦恼多。

所以想要没烦恼,心清净,就要难得糊涂点,不要把自己与他人划分得太清楚,否则得失心便会很重。

《金刚经》里隐藏的几种做人智慧


02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这是佛陀以佛菩萨做例子,以佛菩萨做我们学习的对象。

上文去掉佛教术语,翻译过来就是说:“须菩提。菩萨(可指佛本人)做布施,即为人民服务,是从来不执着相的。这种做事获得的功德,就像东方的天空一样不可思量。”

不执着相,比较难理解。简单的说,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仅不留名,而且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做过好事。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这一点我们凡人就做不到。

我们凡人做事,都要求一个结果。或是得到利益,或是得到名声。什么都不求的,还要求个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但佛做事,什么都不求。只要认为应该做的,想做就去做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反而收获很多。

有心浇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能做到太难。

许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我们在很单纯的情况下实现的。而抱着我要有所得的心态去做,往往做起来格外艰难,事倍功半。

我曾经听到一个真实故事。

有个自媒体创办人,小时候成绩不理想,因为他沉迷于打电子游戏。

那时候,家里人天天骂他玩物丧志。谁曾想,大学毕业后,所学的专业找不到工作。

无意中见到有人在搞游戏直播。于是,就想自己小时候爱打游戏的事,结果投身成为了一名短视频UP主,每月收入可比做本专业工作强多了。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让大家都是去玩游戏,或者散播点鸡汤。

而是想要印证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你真心热爱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就。

因此,做事只要不是损人利己,你便可大胆去做。或许眼前看不到利益,也不被人认可。但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它就像金子一样发光呢?

更开心的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你所获得的功德(乐趣),可比每月赚几千块钱去打工,多多了。用佛陀的话说,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03不要多想,活在当下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通俗地翻译出来,就是佛告诉须菩提,在我们这个国家的众生,每天沉浸在各种心态中。但依我看,这些心态都只是表面上的假心,不是真心。须菩提啊,不要去执念过去,执念现在,执念未来。

这段说的是我们凡人的心态。

我们凡人的心态是起伏变动的。前一秒钟兴奋,后一秒钟消沉,分分秒秒的心理活动变换不停。那么,这些心理活动,是真实的吗?

显然不是,都是虚幻。因为真的东西是不会变来变去的。这就是为何佛说,众生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都是假心。

随后又告诉弟子,如何得到真心呢?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的意识无非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对过去事物的回忆,一类是对未来事物的期盼。还有一类,就是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即现在心。

陷入这三种心态都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总是念念不忘过去,于是就无法前往进步。有的人呢,天天做白日梦,想着我明天肯定发大财,却不是脚踏实地的工作。

还有一类人呢?每天不知道在干什么,总是迷迷瞪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你不喊他名字,他都不知道你来到跟前。

这些都属于被假心迷惑,头脑不清晰的人。因此,佛告诉大家,千万不要陷入这三种状态,而是要找到真心。

因为真心是恒常的,是清醒的。


04道理易懂,但真信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了句让人笑喷的话:“老师,你说的这些话都对,但有人会真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佛告诉弟子:“不要这么说。将来有人若听了我的话,能生出实信的,那这个人不得了,他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得善根,而是在千万佛那里种过善根。”

所谓种善根,就是这个人被佛教化过,佛的话在他心里扎了根。

从这个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信真理有多难。必须,是之前就被千万佛菩萨教育过的才行。

许多人之所以生活一团糟,并非是因为不懂道理。而是因为懂了不去信,信了也不是真信。因为真信了就会去做。

绝大多数人都是今天上这个课,明天上那个课。好像收获满满,说起来一套一套什么都懂。

但你要让他去做,他做不来。不是这个不行,就那个困难。遇到一点挫折,就立马信心崩溃。

这样的人就是假信,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金刚经》里隐藏的几种做人智慧


05不贪恋享受方能清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翻译就是:须菩提啊,诸佛菩萨都应该生清净心。怎么清净呢?不要被物质世界的各种感官享受诱惑,不要把心放在这些上面,你就能生清净心。

我们总说,肉体是软弱的。其实,大多数人灵魂也是软弱的。

比如说,明明今天已经做了计划安排,要去图书馆学习,但是忽然街上碰到有新店开张,免费试吃。

你能不能接受得住诱惑?

再比如,本来你打算今晚来参加禅修冥想课,突然同学来了,要你陪他打游戏。

你会不会拒绝?

估计遇到上面两种情况,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难以抗拒。

许多人总是嘴上说想要清净清净,但实际上却不做任何反省与改变。

很容易被外界各种诱惑干扰。因此,心态总是处在上下起伏的状态。

内心被外界影响,但难免不清净。不清净,做事就很难注意力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必然难以持之以恒。不持之以恒,做什么事都做不成。

所以佛陀在这里特别说,诸佛菩萨都要生清净心。这并不是只与修行人,出家人有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密切。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首先要保持内心足够清净,有意的觉察自己的心是否被外界引诱。

整天想东想西的人,将无数时光浪费在各种诱惑上,根本不足以成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