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锡义:师之典范  为人楷模

 故乡万荣 2020-12-19

 师之典范   为人楷模

 ——《深情的怀念》后记

 王鹤年老师

当我读完《深情的怀念》一书的初稿时,脑海里叠加出现三个映像: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本无尽思念的文集。三个映像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这便是已故的闫景中学知名教师王鹤年先生。   
 
第一次知道王鹤年老师,是从一篇叫《三进闫中,四室同堂》的文章中得来,作者引用闫景中学老校长杨岗(后任万荣县政协副主席)的话说:我当学生时,我的老师是王鹤年(万泉乡荆村人),现在是学校的化学老师;我在闫中任教时,我的学生贾怀生(贾村乡张李冯村人),现在也在闫中任教,而贾怀生又是我女儿(系指闫中88班学生杨悦亲)的语文老师。从王鹤年、杨岗、贾怀生,到杨悦亲,我们相授相传,不就是闫景中学的“四室同堂”吗?我欣赏杨校长的这一段话,因为其中的贾怀生老师后来成了我高中的班主任,更是我今生的恩师。联想到“四室同堂”之说,便和王鹤年老师有了间接联系,似乎也能忝列门墙。无论怎样说,师出名门总是做学生的荣耀。   
 
今年二三月间,有幸加入到“快乐驿站文学群”,这儿少长咸集,人文蔚起,一派祥和的景象。群中多有闫景中学的学生,王老师的女儿也在其中,这便有了熏染先生遗风的机会。六月上旬,其女王澄波写了一篇《我的父亲》发往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怀念王鹤年老师的热潮。继之而来的是,昔日的学生们撰文纪念,群中的文友们竞相点赞,王家的儿孙们激情感谢,热潮持续了两个多月。又有学生和文友几次造访王老先生的故居,仰慕高风,赋诗作文,寄托一份感动和崇敬。   
 
王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位长者,竟然引来这么多人的景仰?看看他的子女和学生们是怎么说的:   
 
王老师育有两女一子,大女儿还是继女,却视同己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家人在省城生活时,他为女儿学习想尽办法,操碎了心。六十年代初女儿结婚,他花钱买院子,把自行车给了女儿,还不停地送米送面,给孙儿们增加营养。难怪大女儿不忘“没有血缘但亲情无限的父亲”,她深情地说:我一直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有德高的父亲,有勤谨的母亲,还有贴心的妹妹和弟弟,他们的关心爱护、扶持和帮助,时常包围着我,多么幸福啊!”  
 
他的二女儿王澄波女士,用一篇《我的父亲》,回忆了父亲悲苦的一生。王老师毕业于青岛大学化学系,后来又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他“望女成凤”,却被“文革”打碎了梦想,女儿面试、笔试,被推荐上大学,竟然被莫须有罪名:“父亲是国民党员”刷下来,“从天上掉到了地狱!”女儿难受,他更难受:“历次运动,我都是革命的动力,作为人民代表参加了多次人代会,怎么现在成了国民党员,成了革命的对象了呢?”他想不通,身体每况愈下,从此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小儿子天资聪颖,本来也应该上大学,女儿的遭遇让他退缩,只好另寻出路。按规定家中一个男孩不在征兵范围,他也忍疼割爱让孩子去当兵。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让儿女上大学的梦想就这样一一破灭了,事已至此,情何以堪?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命如蝼蚁的众生身上,真是一座山,多少人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了方向,这便是当年的现实。这个现实重压了王老师将近二十年,直至他离开人世。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改革的春天终于来到了,儿女们如鱼得水,安居乐业,各自都过上了好光景。尤其欣喜的是,他的孙儿孙女圆了祖辈的梦,分别考上警官大学和北京大学,重外孙(王澄波孙)今年也考上了浙江大学,总算偿还了王老师生前的夙愿。   
 
王笑波是王老师的儿子,远在青海工作,看了二姐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后,泪如雨下,深有感触地说:父爱如山,终生难忘……最最遗憾的是,误认为父亲是胃病导致常年肚子疼,没有去医院检查胆结石的病灶,由着父亲打了一辈子止疼针。他忘不了父亲临终的爱,因孙儿刚出生,不让家人透露病情,弥留之际还给爱孙起了“王一凡”的名字。期许之深,万千寄托,尽在“一凡”之中。他痛恨自己远隔千里,没能给老人尽孝,支持二姐写怀念父亲的文章。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开始收集父亲的旧照片和生前点滴,想把王家后人的事情也写进去,告慰父亲在天之灵,这便是此书的初衷。   
 
王老师的孙儿王一凡、孙女王沛君、外孙女王志钦没有见过爷爷(姥爷),但从二姑的文章里和大人们的言谈中,看到了一位鲜活的老人形象,他们认为爷爷身上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坚韧和善良,同时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爱是相通的,孩子们把钦佩、感动、思念献给了敬爱的爷爷。   
 
不仅儿女和孙辈怀念王鹤年老人,他众多的学生们也做了深情的回忆。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师的为人处事和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同学们心中。这本沉甸甸的书里,就收录了好几篇这样的文章。 
 
李立忠是闫景中学高六班学生,他在回忆中说:老师教学得法,每节课从课题导入、内容设计、板书安排,到实验要求,都能结合学生实际,周到翔实,注重细节,教案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讲课时如行云流水,其艺术的教学,令学生如痴如醉,其讲课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   
 
王养青女士对老师的印象是:知识特别渊博,总是用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知识的脉络,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得清清楚楚,仿佛一位好演员边唱边演,听他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她至今记得老师上课的神态:总是提前站在教室门口,铃声响起便大步登上讲台,把教案放到讲桌右上角(从来不看),就口若悬河地开讲了,不管是概念、实验、分子式,还是原理、结论、方程式,他的讲解印在你的脑海里,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张治民同学可能是受恩师关怀最多的一位学生,他以前爱好文学,听老师课以后也喜欢化学了。他回忆说,那一年班级化学考试,在各科成绩中分数最高。这话应该不假,另一位学生李天相的话可以证实:我学化学感觉吃力,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循序渐进,大有起色,后来还被吸收为化学课外小组成员。 
 
 让张治民感恩的不仅仅是没有偏科,还有多个生死关头,老师叮嘱他,关照他,甚至一回回救了他。 当时“文革”盛行,到处“闹革命”,临行前,老师不无担忧地叮咛:“乱马阵中要保全自己”。正是这一句话,让他在“危急”中幡然醒悟,“从后门闯出,躲过一劫”。武斗正激烈时,另一派抓他,正巧被老师撞见,趁其不备,塞给他二十块钱,示意从厕所逃走,躲过了第二劫。还有第三次,他从两派武斗中逃出时,大雪封路,重兵压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跑到老师家中躲藏起来,庇护了数日。“文革”荒诞,武斗大谬,多少人生死未卜,能顺利地躲过数劫,是何等的造化,又是何等的缘分?这样的师生关系世所罕见,难怪张治民同学对王鹤年老师感恩戴德。   

其实,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保留着对老师的独特印象,有的认为,王老师长得帅气,高高的个头,经常戴一副眼镜,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还有的印象中,王老师高度近视,洗完脸搭毛巾时,看不见晾衣绳,经常掉到地上。这些回忆,看似轻松幽默,其实是沉甸甸的怀念。就连“快乐驿站”群里的几位文友,因为当过教师,对王老师的德和行感同身受,也纷纷属文纪念。   
 
我被王鹤年老师为师、为人的风范感动,曾两次拜访过他的家乡——万荣荆村。这是位于孤山北麓的一个小山村,看上去并不显眼,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却走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大学生。王老师本来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却遭受命运的捉弄,无故被冤,有口莫辩,时也?命也?让人感佩的是,他没有屈服于命运,忠于职守,善待学生,赢得了世人的美誉。终于赶上好时代了,他的子女们都很争气,回报社会,也回报父母,修整墓园,翻新老屋,还要出一本怀念文集,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站在王鹤年老师的小院里,听儿子笑波讲他的家史,想着这里住过的三代人(王鹤年父亲创建小院),不禁感慨系之:   
 
青砖小院沐晨光,   
三代血亲系念长。  
岁月悠悠桑梓地,   
回眸深处尽沧桑。    
 
同行的还有万荣县文化名人陈振民老先生,他对小院有感而发,也写出了《七律·题王鹤年先生旧居新修》:  
 
鹤鸣皋九震天阁,  
乡野依然涌楷模。  
桥木荫民荣翠盖,   
梓林济世茂琼柯。   
荆扉已去新庐起,   
故土常召异域歌。   
毕竟青天悬丽日,   
腾欢不尽胜长河。   
 
这首诗语出有典,以桥梓代表父子,由小院转向人事,寓意极其深刻。最后两句诗,又用“青天丽日”比喻遇上好时代,用“腾欢长河”形容众望所归,可谓一语双关,诗意盎然,对小院的今昔变化做了极好的诠释。   
 
王鹤年老师去世三十八年了,他的子女没有忘记他,他的学生更没有忘记他,大家追忆他,怀念他,着实令人感动。这种怀念也深深打动了他的子女们,决心把关于父亲的文字收集起来,汇编成书,献给父亲在天之灵。我与他的儿子笑波同庚,有缘相识,一见如故,受其所托,把成书的前因后果絮叨于此,是为后记。 

2020-12-15日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