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其实不然。只要回顾一下中医早期的发展历史,就能发现,中医也有自己的解剖学,只是后来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使得其萎缩不显。本文就为您说一说一个执迷解剖的中医大家—— 在中医方剂中,常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血府逐瘀汤就来自于清代医家王清任与解剖的不解之缘。这里先与您谈谈中医与解剖学的那些往事。 中医学与解剖学的缘起缘落 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述了“割皮解肌,决脉解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的情景。《汉书·王莽传》也曾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活体解剖。 这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学家确实一直在认真地追求关于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并非毫无根据地把阴阳、五行、六气之类的观念和人身的经脉加以比附。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之后,中国的解剖学便不再彰显了呢? 医学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要比其他学科大得多。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有时被社会伦理、文化价值取向等人文因素所左右。影响中医解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了。儒家“仁”的思想深入人心,医学解剖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于是不得不作出让步,科学技术服从于伦理的需要了。 在古代,正常情况下,解剖尸体是非法的。除非是处决犯人以示警世的情况下,偶有解剖发生,医家也往往只是旁观,而不能亲试。 如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吴简将宋廷处决的欧希范等56具尸体解剖,经由绘工宋景绘成《五脏图》;北宋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者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存真图》。这样的事例是很少的,而能发生在宋代,这又与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相对重视有关。然而,这两份相对宝贵的资料,也难传后世。 王清任的“膈膜”探索之路 王清任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家,也是古代少有的对解剖十分重视的医家。他为人刚直磊落,凡事主持正义,不屑于官场左右逢源之术,曾反对官绅以“官桥官渡”为名勒索乡里,因提出“善桥善渡”而入讼;后又因讥讽县衙而受到迫害,最后只好流落他乡行医。 因有如此秉性品格,使其在医学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在封建礼教束缚极为严重的时代,大胆前往坟地刑场观验人体脏器,为他日后著《医林改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清任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而怀疑有错,但苦无依据,于是他决心要做解剖的尝试。 为了弄清楚膈膜结构,王清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治学精神令人尤为佩服。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王清任30岁,行医到滦州稻地镇(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南),发现一处义冢中有许多因传染病而死的小儿尸体,他求知心切,不避污秽,每日清晨骑马到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这样观察了十天,看到完整的脏腑不下三十余具,虽遗憾没有看清膈膜,但仍发现古书中的许多错误。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王清任在奉天府(今沈阳)时,辽阳有一妇女,因疯疾打死其丈夫与公爹,押解省府行剐刑。他得知后即跟至西关刑场,细看了心、肝、肺等内脏,却仍没有看到膈膜。 后来王清任在北京行医,开设一药铺,此时他已50岁,是名噪京师的医家。他仍然找机会留心观察人体结构。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有个打死其母的人受剐刑,行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可惜虽见脏腑,膈膜已破,还是没有完整地看见膈膜。 直到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王清任出诊于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看病之余,谈及膈膜一事,感叹自己留心40年,竟未能审验明确。恰巧江宁布政司恒敬在场,说他曾镇守新疆哈密,领兵于喀什葛尔,见到诛戮逆尸最多,对膈膜了解很详细。王清任喜出望外,于是拜叩而问之,终于弄清了膈膜的形态。 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进而综合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冬,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书中不仅对前人的错误论断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创活血化瘀理论并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上颇有奇效。 创制于中医解剖的活血妙方 “血府逐瘀汤”即出自于《医林改错》,是王清任用治于“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的,是他所创活血祛瘀方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剂。 “血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但王清任所谓的血府,却与此不同。他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曰:“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由于王清任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观察到的都是被杀猪羊的无血心脏和尸体的胸腔积血,因此便错误的认为“血府(膈膜以上)存血”“心无血”,这在理论上为自己设置了障碍,使血府逐瘀汤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虽然王清任把胸腔当作生理性的“存血”之所,这与实际解剖是不相一致的,但不能依此否定王清任“血府”的概念是错误的。王氏所谓的“血府”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生理性器官,而是泛指包括胸腔在内的心、肺、血脉的功能。这样,他根据瘀血部位的不同,予以不同治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后人在《黄帝内经》“心主血脉”和“脉者,血之府也”的指导下,拓宽了视野,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之在理、法、脉、症上更臻完备。 瘀血阻滞,变生诸证,法当活血化瘀,恢复血运正常。“血府逐瘀汤”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中血府;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本方制方之妙,妙在血药与气药的恰当配伍,升药与降药的有机结合。名为“逐瘀”而血药中无一峻品,祛邪之中而扶正存焉。 由于此方寓行气于活血之中,寓补血于活血之内,加之解痉与活血并用,注意到了气与血、血与脉、升与降、补与泻等诸多关系,如此一个结构较好的方剂,可以想象它的创制,除了依赖王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外,也与他观察人体解剖结构的经历颇有关系。 编辑 |曼曼 同步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官方微信号订阅号“蚂蚁中医”(zyjkys0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