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餐桌上,经常会有咸菜,那时从来没有觉得怎样。如今家乡与我,相隔千里,那些有关咸菜的一切,竟都成了叩问味蕾的缕缕乡愁。 儿时的餐桌 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在我的家乡东北,咸菜有很多种。冬日的街头, 每次看到咸菜的小贩,蒙着厚重棉被的推车,总有种夏日的蔬菜都在寒冷的天气凝结成了咸菜的错觉。面对摆着几十种口感美味的不同咸菜,再加上小贩魔幻般的唱腔吆喝,不买点儿回家好像晚上的餐桌,就缺了重要一味。 不过,我们东北人在外面买咸菜,其实也就是为了尝一尝新鲜,因为大部分时候,自己家的那个咸菜缸里腌的那几样咸菜,才是我们最忠实的下饭伴侣。 在我们家那儿,如果要给咸菜排个榜,榜首一定是咸菜疙瘩。其实从名字就能看的出来大众对它的喜欢,能被直接称作咸菜,这菜一定是为咸菜而生的。不过,在变成咸菜疙瘩之前,它有自己的名字——芥菜疙瘩。 小时候,大人们总是会赶在下霜前,就把芥菜疙瘩去掉樱叶,只留根部的疙瘩,然后洗净晾干,再码在缸里下粗盐,等到打蔫了再下清水,之后再压上块大石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风吹日晒,在时间和盐的作用下,缸内的咸水因为盐化开始泛起白沫,咸菜疙瘩的颜色就从白绿变成了深褐,等到鲜香越发浓郁时,咸菜疙瘩就算腌好了,就可以端上桌品尝了。 我爸特爱吃凉拌的咸菜疙瘩,即使是炒了菜、炖了肉,他也喜欢在饭前的时候,去咸菜缸里摸个疙瘩拿给我妈。我妈和我爸也非常有默契,一把接过疙瘩从不多说,直接细细切丝,加点蒜末、酱油、醋,再滴上几滴香油,一拌匀就端上餐桌。 从小,我不知道吃了多少次同样的咸菜疙瘩,也不知道听我爸说了多少次还是自己家的咸菜疙瘩好吃。记得有次让我记忆犹新:只要咸菜疙瘩的碟子往桌上一放, 不管是吃饭吃馒头还是喝粥,我家才算真正开饭了。 深冬青黄不接时,囤菜开始变得少了,被腌透的咸菜疙瘩也开始被变着花样的吃,烤咸菜疙瘩、大饼卷咸菜疙瘩、咸菜疙瘩炒肉、咸菜疙瘩煮疙瘩汤......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好像都开始庆幸,家里那口最大的咸菜缸留给咸菜疙瘩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吃不厌,也剩不下,咸菜疙瘩这种小咸菜就这样润物无声地融入了我们的冬日生活,不可或缺。 所谓咸淡之间 不过是妈妈最贴心最温暖的味道 不过儿时,咸菜疙瘩在我心中排不上最爱,因为蒜茄子一来,我就顾不上其他了。 说来奇怪,小时候的我是吃不得蒜的,用家乡话说就是觉得“烧心”,但唯独蒜茄子里的微微发绿的蒜吃了不会,而且包着蒜的蒜茄子,格外的清香有茄子味儿,吃起来感觉既软糯又柔滑,每次一小个蒜茄子都能让我吃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米饭。 腌蒜茄子算是个比较费时费力的活,因为要选不大不小的茄子不说,腌制前还要先把茄子蒸熟,再包上捣好的大量蒜末,是要花些功夫的。可是再复杂的工序,一想到孩子爱吃,妈妈也不会觉得麻烦。 我妈就是这样,每年冬天,都会用大锅蒸上几锅,保证让我吃个够。而我,特别享受着家里的蒜茄子自由,因为那层薄薄的茄子皮儿都剩给了爸妈。这样的宠溺,也让我出去吃总嫌弃别人家的蒜茄子不是咸了就是淡了,现在想来,所谓咸淡之间,不过是妈妈最贴心最温暖的味道。 有些简单的滋味依然让我们挂怀 每次想起家乡的咸菜,我的脑子里就像是不自觉的在过镜头:姥姥家咸菜缸里的糖蒜、小贩车上的姜不辣、小卖部柜台下面的洋桔梗......那些从前只道寻常的小咸菜,在记忆里仿佛藏着岁月的痕迹。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可大家的口味却好像越来越执着。如今我的家乡,无论饭菜有多丰富,餐桌上依然少不了那一碟小咸菜。而现在的我,只要一回老家,也会主动的摸向家里咸菜坛子,去寻找那份熟悉的味道,和当年的爸爸饭前找咸菜疙瘩的举动如出一辙。 汪曾祺老先生在《咸菜与文化》中写道:“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有时候朋友聚会聊起咸菜,无论来自南方北方,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关于咸菜的乡情。老北京觉得冬菜最正宗,广府人惯用橄榄菜送白粥,潮汕人则更爱芥菜杂咸,四川人则守着泡菜坛子长大,而江南人民大概觉得除了雪里蕻其他都不配叫咸菜...... 纵使生活再丰盛富足,有些简单的滋味依然让我们挂怀。家乡的咸菜,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味觉记忆,更拾起了那些散落在腌咸菜,吃咸菜过程中的琐碎往事。 没有咸菜的冬日,终究是不完整的。 阡陌的述说,为你量身定制每一个夜晚: No.1 你最想听到哪类的故事? 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为你量身制作。 No.2 你是否看到一些动人的故事,想通过我们的主播分享给大家? 留言告诉我们,主播为你述说。 No.3 你是否也有着一些故事,想通过我们讲述给每一位朋友? 投稿给我们,百万粉丝平台与你共享。 主播 | 张玮 编辑 | 崔竞旖 责编 | 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陕西 宝鸡 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