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屋: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住宅遗产(下)

 昵称535749 2020-12-22

中国国家历史

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昨天 10:54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全文共  
   4393
 
 
   字 | 阅读需    
     9
   
 
 分钟


                 
                   平屋在不同的地区实现新的创新与发展。
                   直到现在,平屋这一建筑形制仍以多种不同的风格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前文链接:  
 
   平屋: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住宅遗产(上)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平屋,通常是单层空间建筑,面积一般在2—20英亩之间变化,内部带有独立的客厅、卧室、浴室以及一个朝外的阳台和游廊,大多带有一个花园(规模不等)等;平屋四周修建围墙,与周围的环境明显分隔开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由于殖民地印度平屋的所有者是欧洲殖民者,属于社会中上层,因此平屋整体服务于殖民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通常带有厨房、仆人宿舍和停车房等,且位置分别背靠围墙,散落在距平屋主体建筑较远的后方,相隔较远;平屋通向其所在道路一般有一个主要出口,有专人(通常是印度仆人)负责看守大门。

500

500

传教士居住的平屋(印度南部,1924年)
 

同时,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观念也随着英国人进入英属印度,不仅体现在平屋当中,也渗透到英属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英国中产阶级眼中,家庭是培养优雅品位和中产阶级道德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私人领域,应该与他们工作的地方区别开,其居住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为他们提供保护,防止外界伤害,以及饮食、睡眠、儿童成长环境等,而且在居住空间内应专门设有一块地方,作为花园,以供闲暇时间休息、娱乐、宴会等。此外,此时的中产阶级家庭观念已经进入“房间功能专门化”阶段,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和客人需要单独的睡眠空间,以及吃饭、做饭、洗澡和休闲娱乐等不同的空间区域,每个房间都应该配备专门的家具和设施。这些理念绝大部分在殖民地平屋的空间布局中都得以很好地实现,甚至当时在印度殖民地的英国殖民者骄傲地说他们的家庭生活几乎完全复制了当时居住在英国的上层中产阶级的生活。

500

500

传教士居住的平屋(印度南部,1924年)
 
 

一间“理想型”的殖民地平屋经常在房子周围有一个或两个侧面的阳台,平屋内部有一个大的“客厅”,有专门用餐的房间,专门休息的房间或卧室,每个房间通常都有自己洗漱的房间,即浴室,此外,还应具备一个精致的花园。平屋的大小,尤其是它的客厅和餐厅,比英国本土都市文化中主流的规格要大得多。一般来说,殖民地平屋的房间比欧洲平屋的房间要大50%,房间宽25英尺,高12—13英尺,对所有需求来说,这都是非常方便的尺寸。

除需具备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功能外,平屋还具有中产阶级生活理念中倡导的休闲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在平屋中承担这两项功能的空间是花园和阳台。

由于印度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人们认为处于带有微风的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而花园在保护身体健康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殖民者十分重视对花园的建设,花园中会有规划地种植英国或其他地方的各类花卉和植物,他们甚至会雇专人来打理花园和草坪,使其整体呈现出景观的效果。精心培育的花园不仅可以调节局部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异地营造出一种“家乡”的感觉,为身在异乡的殖民者提供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平屋中的花园和阳台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殖民者通过营造这些文化活动空间,不断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感情,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形塑着个人和群体的身份与社会意识。殖民者之间需要可以在新环境中建立或加强已有成员之间联系的空间场所,以便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娱乐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感情,如儿童游戏、日光浴或晚间畅饮等形式的活动。由于殖民地的放松娱乐场所相对于英国本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空间充足的平屋在社交娱乐活动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平屋中的阳台和花园充当他们的活动场所。在平屋中开展类似于早间咖啡、羽毛球、花园派对以及招待会这样的活动,已经在殖民地文化中成为常见的制度性活动。平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展示阶级与文化的场所。

英国平屋与印度土房            
         

背后的种族疏离            
         

殖民地时期印度平屋的选址除考虑河流、气候、地形、太阳辐射和盛行风向等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存在独特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东印度公司进行早期的殖民活动到英国成为印度的统治者,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心态和情况等都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从1790年开始,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法规,都在努力使英国统治者同印度人和英裔印度人保持距离。如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亚混血人被排除在公务员和军队高级阶层之外;东印度公司早期鼓励英国男性同印度女性结婚,甚至经常给予经济补贴,如在18世纪中期,印度90%以上的英国男性同印度女性或英裔印度人结婚,但到19世纪中期,异族通婚已经被明确禁止。在这种不断疏离的种族氛围中,英国统治阶级开始寻求在空间、社会和文化等一系列领域同被统治者疏离,这种强烈的种族疏离一直延续到殖民统治的最后几年。空间上的疏离主要体现在英属印度的城市空间建设中,如印度新德里的住宅区规划,明确隔离了印度人和英国人,将其住宅区域进行严格的划分。因此,作为殖民者最亲近的场所之一——平屋,其布局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500

带花园的平屋,印度蒂鲁文纳默莱县(1900年前后)
 
 

这种“疏离的意识形态”有意无意地渗透到平屋建设的各个层面中。首先体现在平屋的选址上,形成第一道“疏离”线。殖民地平屋主要坐落在三种区域。一是孤立或半孤立的农村地区,远离其他殖民地成员而孤立存在,这类一般是种植茶、橡胶或染料的种植园主的平屋或“旅行者的平屋”,或“政府休闲住宅”等。二是在远离土著居民区的地方,一般将数量不等的平屋建在一起,供殖民地政治、行政和科技系统代表居住,如“地方法官”、“警察督察”、“外科医生”和“工程师”等。三是殖民地城市定居点,主要集中在“民站”或“民线”附近,也就是殖民地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员的住宅区和军队驻地附近,这些地区连同殖民地本土城镇共同构成了殖民地城市的基本结构。殖民地城市定居点中的平屋具有低密度、横向、单层的特点,进入平屋区有宽敞的绿树成荫的道路,每个平屋区内有一个中心平屋。平屋居住区内外大多种植有空间感的树木和灌木。

在这个时期,印度的英国家庭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希望保护家庭免受外界的侵扰,也就是远离印度居民区和印度人。英国人长期以来认为印度和印度人与英国人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发现,三种区域中无论是哪一种区域,英国人都与印度人和印度居民区之间有着极其清晰的距离。这种空间的距离,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的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远离印度人的活动区间,满足了殖民者远离印度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为殖民者营造、维护殖民形象,构筑自己的文化空间,进行自己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保障。

其次,殖民地平屋四周修建的围墙将平屋同四周的环境隔离,形成第二道“疏离”线。平屋四周修建的围墙,在平屋和四周的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使平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平屋通向其所在道路一般设有一个主要进出口,并专门派人负责看管,这不仅为殖民者提供了私人空间和构筑文化空间的场所,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威权,体现殖民者与当地人的社会距离,体现和维持殖民者高贵的统治形象。平屋所处的位置空旷,入内颇费周折,需要经过围墙、大门、看门人,这无不显现出英国统治者威严、高不可攀,同时也不用担心会因与当地人过分接触而染上疾病。看门的人会在门口谢绝未得到认可的登门拜访者......印度本地人被严格限制进入平屋,除非得到主人允许,甚至连平屋内的印度仆人有时都会被限定只能在平屋某些区域内活动。

500

500

西方传教士居住的平屋,印度阿萨姆(1893年前后)
 
 

此外,在殖民地平屋内部存在着第三道“疏离”线。在20世纪早期,一个殖民地的平屋通常有10—20名仆人,有时甚至更多,但一般都没有供仆人的出入口,原因是这样可以完全掌控人员和物品的进出,更重要的是,可以维持平屋的相对独立。印度仆人的屋子需要同平屋的主屋相隔一个安全距离,因为他们认为印度仆人经常和他们的家人在一起,而印度仆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他们(指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出于卫生的考虑,尤其是在疟疾和不健康的地区,近距离是不可取的。仆人的房屋同平屋主体屋相比,房屋大小、质量、环境、设施等相差非常大,人们经常用低矮、拥挤、破旧、黑暗、脏乱等词来形容仆人的房屋,因此,它也成为平屋中最易发生火灾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会准备两口井,一口是“仆人和本地人员用的”,另一口则是“专供居民使用的”。

种种现象都表明,殖民统治者推行的这种“疏离的意识形态”已经无形地渗透在平屋的整个空间环境、空间结构和空间活动中。

结语            
         

法侬曾说:“殖民地是一个一分为二的世界。”在英属印度,平屋作为殖民统治者最常见的住宅,不仅承载着殖民统治者的家庭理念,折射出殖民统治者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而且构筑了一个独有的文化活动空间,殖民统治者通过不断地在这个文化活动空间活动,如舞会、游戏等社交活动,维持和增强了自我身份认同。

500

路易斯·蒙巴顿
 
 

随着英国殖民势力从孟加拉地区扩张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直至到
 整个内陆地区,平屋也逐渐从孟加拉地区发展到整个英属印度,成为欧洲殖民者最常见的住宅,成为英属印度最典型的文化身份象征。

1947年6月4日,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发表声明,宣布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宣布独立。8月15日,印度共和国宣布独立。至此,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正式独立,英国结束对印度的统治,但殖民地平屋并未消失,而是成为社会资产继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流通——(拥有者主要是国家或社会上层,建筑规格上高于别墅),成为大英帝国留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殖民者结束他们的任期回到英国,他们从平屋所获得的这种生活方式也被带回国内,平屋饱受赞誉。因此,早在1869年,英国肯特郡北海岸的韦斯特盖特就修建了英国第一个“平屋”。此后,平屋风靡英国。而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张,平屋也从印度传到澳洲、美国、非洲直至遍及整个帝国殖民地。与此同时,平屋在不同的地区实现新的创新与发展。直到现在,平屋这一建筑形制仍以多种不同的风格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