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龙合坑(图游徽州99)

 zzm1008图书馆 2020-12-22

邂逅合坑纯属偶然。

我和老周约了一起去另一个老周扶贫的叶田村,考察这里的一条古道,看有没有保护开发旅游的可能,对方开出的诱惑是叶田一位叫叶甜梅的饭店老板娘专程回村烧饭接待我们,说那手艺……

我们从黄培入山,主要穿行在杂树林里,偶尔穿过茶棵地时才能见到天空,有人对这种钻树林不是很乐意,但碍于面子没吱声而已,耐着性子,跟在后面一步三晃爬上了古道岭头。是原道返回,还是从另一面下山去彭龙?当然去彭龙了!彭龙第一书记秦伟鹏约我到彭龙去看看,一直没有成行,这到了门口,没有不去的道理啊!

下山的古道比上山好多了,保留比较完整,盘山古道在树林间时隐时现。路亭虽然有些破败,但其风度依旧。亭前一棵大树倒向路外,每一个前行者都必须虔诚弯腰才能通过。下到岭底是一片梯田,茅草正黄,几棵乌桕,长长的树枝将火红的叶子高高举起,在秋风中摇曳,仿佛村姑举着红丝巾在远远的向你招唤。

山下的村不大,是彭龙的一个自然村,叫合坑。合坑是深山里的一小块盆地,形如坑,村口有两山对峙,形如山门开合,故名合坑。在山门处见到一群村民正在清理村道,但见两老妪用带叶树枝扎成一束成扫帚状,用它扫马路还是第一次见到。其他人则用刀砍路边杂草杂树,另一波人用锄头清理路沟,一派鲜活劳动场景。

参加清理路面的全部都是普通村民,由村民组长带头,每年两次,7月份一次和年底一次,自愿参加,没有报酬。今年带大家做事的是去年才当选村民组长的王鹤松,60岁,非党员。

这样自觉的义工活动在当今已经很少见到了,我见过的几个村要么党员来做,要么贫困户、低保户来做,要么付钱请村民来做。为什么合坑这地方还保留了原始的公益活动组织形式?这样纯朴的民风实不多见!

虽然彭龙村领导带我们看了一圈村里的民居、祠堂、古树和古街,终于在村口银杏树下一组石碑上找到了答案,这里有禁毒碑、禁鱼碑、桥碑、碣碑等乡规民约,正是这些传承几百年的无形文化,让村民粹炼得如此纯朴,有《暮秋过彭龙合坑》诗为证:

秋号一声下彭岭,

古道盘山折断云。

束枝成帚清马路,

山门合处遇村民。

感慨万千世不古,

惟有合坑民风紧。

百问秋色何缘由?

彭龙树下禁碑明。

作者老湾微信号(hslaowan)

老湾,本名吴叶生,硕士生导师,参加过多部大学教材编写,多次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文章百余篇,人才引进落户黄山,《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有专题报道。他的专著《徽州墙头壁画》填补徽学研究空白,用一支画笔把歙县萌坑画成一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现为石碛村驻村干部一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