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走笔】丹水无澜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作者简介:刘先琴,女,河南淅川人,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先后在南阳地区文化局创编室、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工作,现任《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1983年10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发表有儿歌《数白帆》,散文《辉煌的十月》、《二十二年以后》、《心中的歌》、《校园情思》、《松柏青青游卧龙》、《舵手颂》、《伏牛蜜桔香》、《石头的歌》、《梅溪清清》、《叶青青》、《落叶情》、《丹水恨》、《泉水淙淙》、《月光曲》、《夏》、《爱书吧》、《夜海》、《眷恋》;报告文学《打开心灵之窗的人》、《黄河情》、《生活,刚刚开始》、《远方的召唤》、《金色的翅膀》,诗歌《南国花絮》等。

这是一幅无边无际的丝绸,在苍穹下铺展着神奇,轮船此时成了飞驰的剪刀,那片完整的湛蓝被裁开,有迅速合拢恢复,平整得像熨烫过一样了无痕迹。

  如果说,我们到来正值豫南淅川县丹江库区无风无雨的夏日,那么,接下来对这片土地的踏访,让我感到始终伴随着的这片宁静,并不仅仅来自季节的馈赠。
  渠首,在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上,它只是个小小的红色圆点,而竣工后不少于5000个流量规模的丹水,将源源不断从这个叫做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的地方流出,流向北京天津。引渠、总干渠、闸门、大桥,这些为华北经济血脉扩张充盈的水泥设施,在群山自然的怀抱中雄而又突兀,可以想见,当年的建设者们,在这片荒山岗上曾付出怎样的劳作。有人提议下,找到了他们中的一位,上前握手,这位农民装束的老者伸出了左手,他的右边,是一条空荡荡的衣袖!他当年在工地拉运土方时,被失控的人力车带下大坝,失去一条胳臂。站在如今已经成为南水北调标志性建筑的渠首大坝上,他依然清晰记得30年前的往事,一一指点。那片松树林,原来搭满了地窝子棚,几千人在里面过冬过夏;岗顶上的变电站,原来是个广播站,高音喇叭大红旗,热闹着呢;引渠两边的大坝赶工期,架子车上不了高坡,工友发明了爬坡器,用土踏板引力向上,飞车向下,“那个快啊,嗖嗖上下” ,而他的右臂永远消失在飞速增高的大坝上。与回忆往事的激动不同,问起现在的生活,老人一脸平静:地种不了啦,庄稼靠儿孙拾掇,我承包一片荒坡放羊护树,也闲不着呢!
  可以想见丹江岸边的这副画面:独臂,扬鞭,终日与羊群为伴,不远处,就是他用汗水,用躯体垒成的堤坝,大江之水由此静静流向远方......

“这里就是老城” ,顺老城镇党委书记的指向望去,但见附近是成行成片的花椒林、果木林,远处,是长满绿草的滩涂,再远处,丹水连接天际。被称为老城的淅川县原县城,“老”的名副其实,上溯舜尧时期就为尧子封地,屈原在此登沽山凭吊,写下不朽诗篇《国殇》,几经战乱,终因这里风顺雨调,土肥水美,一方城池得以成为一方山民安稳的生活中心。甚至抗战时期,河南知名高校纷纷迁徙至此,我那在伏牛山长大的父母学历表中,就赫然平添了国立女子中学、开封第一高中的校名。他们到城门下抄写碑刻上历史课,课余在校门外逛各种市场的记忆,也成为我对老城昔日繁华的印象。如今,作为全县最早搬迁的地区,一切成为水中幻影。

  在千年古城开封,一个考古现场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一条直达地下数十米的斜壁上,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时期的开封建筑叠层,街道、屋基、甚至车辙,考古人员可以据此寻觅出百年、千年以前人们的生活踪迹。而我脚下的地层里铺陈的却是鲜亮熟悉的生活,闭上眼睛,你就可以想象出,水来了涌入荡漾着女中学生笑声的城门,浸蚀着百年老铺香樟木雕刻的招牌,灌进四世同堂的庭院,卷走厨房里的粥香,卧床上的残梦......

“故乡难离,故土难弃” ,“一代移,几代穷” ,作为全国第一移民大县,过去的40年里,已有20多万库区移民泪别家乡,如今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即将有16万人加入移民大军。何谓家乡,有乡才有家,才有可耕的田亩,可帮衬的亲人,可祭拜的先祖,可听懂的乡音,那随水而逝的,是千万颗移民的灵魂!从支边移民到后靠安置,到自由选点,一次次失败的转移,让淅川移民饱尝了青海高原的风雪,大柴湖的湿瘴,插村落户的逼仄,眼前正在发生的,是这样的见闻:

  已经有过两次搬迁过程的香花镇南王营村,剩下的几十户面临随时到来的搬迁,村民维持着最简单的生活状态,不修缮房屋,不添置家具,不少人家已经将像样点的用品提前处理,家未迁,屋中已如同水洗。70多岁的村民杨停有却乐呵呵的讲起见到总理的场景:问我舍得不舍得,这个道理咋不懂,只要对国家有利,舍得舍得!
  舍得下家园的淅川人,如今在故土上付出劳作最多的,是种树护树。渠首陶岔的松树林,老城镇的果木林,中游寺湾滔河连片成方的桑树林......县里的年轻人甚至成立了植树队,在爷爷盖起的老屋旁,在父母开垦的田园上,义务种下和前辈财产一样永远带不走的树林,淅川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树木一样生气勃勃的县委书记崔军,为无言的森林做出这样的注解:“不管损失多重,牺牲再大,困难再多,我们都会带领全县人们做好水源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一渠清水北流,让沿线人民用上甘甜纯净的丹江水!”
  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急需发展的淅川会关闭每年千万元税收的造纸企业,老百姓为什么会停止号称软黄金、却有毁林副作用的经济作物黄姜的种植,更明白了,那深不可测的丹江之水,为什么和眼前的景色一样碧透深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