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 2017/9/23 南阳锦江之星建设中路店->镇平->内乡->汉庭西峡县店,125km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秦岭和淮河并没有什么关系,淮河及其支流没有一条是发源于秦岭的。伏牛山脉是秦岭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条重要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伏牛山脉北面与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交汇,其间无明显界限,南面与南阳盆地相接。山地向东延伸到方城东北突然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长约30公里,宽约8~15公里,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堆积平原地带,缺口东南又是地势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沟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今天我将沿着伏牛山的南麓前往镇平内乡和西峡。 出门发现码表工作不稳定,怀疑是前面感应器的电池没电了,这个是纽扣电池供电的,沿路问了几家手机卖场、小超市、工具店,都没有,最后在一家大型超市买到了,上车后发现码表又开始正常工作了,一直到西安都没再出问题。 由王村乡过白河的支流潦河,进入镇平县境。这条潦河是汉代港陂遗址,地势低下,“游水是潴,积水潦潦”,故称潦河。南昌西北也有一条潦河,流经西汉海昏县,也叫海昏水。 镇平县城的东西向很长,南北向很窄,感觉扁扁的。秦汉之际,此地叫涅阳,位于涅水之阳,涅水今名赵河,发源于县境内的伏牛山南麓,向南流到邓州的穰东镇,与湍河交汇后,注入汉江。镇平位于从长安城东抵南阳城的交通要道上,曾经是秦楚之间的战略要点。 据说镇平县所在是古吕国所在,神农氏为姜姓,之后衍生出四个主要的氏族,称为四岳,吕氏是其中之一。《说文解字》称:“吕,脊骨也。”脊骨比较高,在地形上就是比较高的山,后来到处有吕梁山,最早的吕氏、吕国究竟在何处,大概无考了。据说姜太公吕尚就是本地人氏,西周时吕尚被封到了山东建立了齐国,他的故乡依然为吕国,称为南阳吕国。到春秋时期,楚国强盛起来,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了这个吕国,设立吕邑。吕氏遗族的一支东迁到今驻马店市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之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又被楚灭,其地又归了楚。楚平王令蔡平侯复国,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今。前年和儿子骑行到曲阜时,在宿迁一带也有一个吕族聚居地,可能是东吕进一步东迁的一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涅阳县归属南阳郡。秦二世三年,刘邦自陈留率军西征,到达南阳郡时遭遇南阳郡守吕齮的阻击,刘邦担心进攻宛县会延误进关,就绕过宛县,西进到安众、涅阳境内。张良在此进谏,认为弃宛西进,前有强秦,后有宛军,必背腹受敌,危险之极。刘邦采纳张良之谏,连夜回军,包围宛城。吕齮见刘邦回军,知其决心,自料守城无望,准备自杀,经部下陈恢劝说降刘。 秦亡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最终汉军在垓下彻底击败项羽的楚军,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在战前悬赏能够捕杀项羽者封侯,为了这个奖赏,在乌江边发生了极其丑恶的遗体争夺。最后,郎中骑杨喜和王翳、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为涅阳侯。中水相当于今天的西峡县东境;杜衍位于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一带;赤泉相当于丹水县,现在是丹水镇,位于丹水与和淇河汇流处,故名;吴房不确定在什么位置,应该也在这一带。看来这五个侯国在秦代属于同一个县,具体是什么县,无考。 涅阳侯吕胜死后,传位给吕成,吕成其实不是吕胜的亲儿子,到汉文帝时被发现,涅阳侯国除,改为涅阳县。事实上,这五个侯国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最多三代都被废,似乎冥冥中受到了项王的诅咒。进入东汉,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在建武15年封次女刘中礼为涅阳公主,此后涅阳为公主邑。 后世,涅阳县时设时省。进入唐朝,贞观元年,涅阳县省,归邓州穰县管辖,自此为乡镇建制,但保留了涅阳驿馆。诗人贾岛曾经路过涅阳城,夜宿涅阳馆,赋诗《涅阳馆》,留传于世,诗云:“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客惨,孤灯照不开。”不过我还是喜欢他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唐朝以后,政治和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迁移,进出关中和长安的通道没有以前那么重要,涅阳所处的地位大不如前,渐渐衰落。涅阳故城大致在今镇平县侯集镇和邓州市穰东镇之间。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诗人,据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是个汉化的鲜卑人。北魏原来的首都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偏北,拓跋焘的五世孙拓跋宏强行把国都迁往洛阳,随后大举汉化,把鲜卑皇族的姓氏拓拔改为元。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被汉族知识分子大肆歌颂,俨然一代明君,事实上元宏死后仅三十多年北魏政权就落入权臣之手,很快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不久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待在平城的话,皇祚应该还能延续很久,只是不会诞生元好问这样伟大的诗人了。 元好问出生在忻州,从小聪颖过人,他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金章宗明昌元年(1205年),他“识免乡试”,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就在那次赶考途中,他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很奇怪,一个十六岁的大男孩怎么能写出这么情深意长的诗词? 和所有杰出的诗人一样,元好问此后屡试不中,一直到兴定五年(1221年),32岁的元好问终于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三年后,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这时候的金朝已经进入后期,内外交困,朝政混乱。可能是1220年,生活在伏牛山南麓一带的农民起来反抗,领头的人叫鱼张二,他们很快在五垛山聚集了1000多人,对抗官府。这次反抗没有很具体的记载,但持续了好几年,最后被镇压,鱼张二被俘后被处决,其他起义人员被遣送到归德、睢县、陈州、许昌等地。金正大三年(1226年),取“镇压平定”之意,将原来唐朝时的深阳、安固二县的地方改名为镇平县,任命元好问为镇平县令。这是镇平县得名之始,元好问是本县首任行政长官。 次年,元好问改任内乡县令。其后因母亲张氏身故,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不是长安附近那个)。又应邓州节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移刺瑗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不久金朝就被蒙古人灭了,进入元朝,元好问成为前朝遗民,不过他是当时北方文坛的领袖,蒙古人还是很看重他,没有为难他。只是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他的散曲《骤雨打新荷》是这么说的:“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镇平是红军名将彭雪枫将军的故里,在红军时代,彭雪枫和彭德怀一起就有大小彭之说,抗战爆发后,彭雪枫几乎是单枪匹马开辟了豫皖苏边区,创建了新四军第四师。后来在进攻一支很不友好的友军时被流弹击中,不幸牺牲,是我军在抗战期间牺牲的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之一。 穿过镇平县城,与207国道相遇,在县城这一段叫航天路,207国道由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到广东的徐闻,我应该遇到过,但没有记录。 往西沿着老312国道骑了几公里,重又回到新312国道,中间过了赵河和严陵河,它们都是湍河的支流,河流极细,几乎感觉不出来。继续向西,过了灌张镇,前面到默河,也是涓涓细流。严陵河和默河都不载于《水经注》,魏晋南北时期这一带可能是中间地带,郦道元没有机会来此考察,似乎不像,不知道为什么忽略了这一带的河流。 默河向南不远汇入湍河,再向南,湍河流过邓州市的冠军村,是西汉时霍去病的封邑冠军侯国、后来的冠军县,之前是穰县的卢阳乡,汉武帝因为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功冠诸军,特立冠军县封赏他。《水经注》记载,在河西有曹魏征南军司张詹的墓,墓有碑,碑后的文字写道:“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附近的坟墓后来全部被发掘,唯有张詹的墓一直没人发掘,到西晋元嘉初年时依然完好,到元嘉六年,此地发大水,蛮族居民饿极了,挖开坟墓,一打开,里面藏满了金银铜锡之器,红漆雕刻的饰纹精美无比,二具红漆棺木,棺前垂挂竹帘,里面都是金钉,墓不算高,但里面极其宽大。郦道元感叹:“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宁同寿乎?”其实这篇碑文还是挺有效的,保护了此墓二百年,最后被打开,并不关里面的陪葬品多少,而是饥民求生的欲望,不知道那些金银宝贝又能换来多少粮食,能否救得饥民的生命。 默河 和镇平县城的情况一样,312国道从内乡县城北面绕行,而我从老国道骑进城区,12点15分在一个路边一家卤菜馆简单吃了午饭,不好吃,其实再往前一点就进入城区中心,那儿有很多看着不错的饭店。饭后,过了湍河,拐二个弯到了县衙路,路西头就是著名的内乡县衙。 湍水,汉江支流白河的主要支流,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得“湍水”之名。发源于内乡县翼望山,自北向南流经南阳市内乡县、邓州市,至新野县城郊乡湍口村注入白河,全长216 千米。 商朝时期在今西峡北部山地出现了一个“析谷”的名字,后世这一带出现了析水、析邑、析县等地名,比如淅水即今西峡的老灌河,淅川县也来自于此。远古时这儿应该是动植物的乐园,1993年7月,发现了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后来被命名为西峡龙。 古婼国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多次出现,婼应该是居住在若水边的一个远古部族,有人认为若水即弱水,《山海经》认为在岷江,《水经注》认为在雅砻江。也有人认为古婼不会那么远,因为婼族的首领经常在商王朝中担任“亚”的高级官员,因此靠近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可能是汝水。周初,鄀国臣服于周,并受到周王室的册封,鄀国有自己的纪年与正朔(鄀正),不用周正,不奉纪周王统年。可能在这一时期,鄀国迁徙到汉水上游丹水流域的商密一带,商密相当于今淅川县西或西南,原为楚国故都,此时楚人受周王国逼迫,已南迁到郢,在今江陵一带。婼人在此渡过了三百多年的和平时光,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秦楚的强盛和扩张,婼国开始与秦、楚二国为邻。夹在二个大国之间的日子肯定很难过,《左传·定公四年》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大概是这些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选择。 婼国最后还是被吞灭了,可能是灭于楚,也可能是灭于晋,或者秦。后来的去向不明,商密一带的婼被称为下婼,而南郡宜城县一带也有一个婼,被称为上婼,为何如此分上下,不清楚。吴楚相争时,吴国水军曾在鄱阳湖一带击败楚国水军,楚昭王惧而迁都于婼,是那个上婼。 春秋末期,今西峡县城东北出现一个白羽邑,据说是谢氏发源地,谢氏即射氏,发明弓箭的部族,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羽毛,白羽成堆,故称白羽邑。《左传》昭公十八年(前524年),“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王子胜又称白公,后世白氏的祖先,不知是否由白羽而来。当时析邑与白羽邑当是一地。当楚国设置析邑时,同时设置了郦邑,故城在今内乡县城北的赵店乡申营村。郦邑之民可能来自于郦戎,原来生活在关中的骊山脚下,古籍中为骊山氏,有人认为是犬戎的一支,后来被晋献公击败,族人南迁到内乡一带,晋献公抢了郦戎中的一个美女做妃子,为郦姬,生下二个儿子,晋献公被郦姬迷得七荤八素,杀太子申,放逐重耳和其他公子,立郦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晋国内乱数十年,直到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登位才告一段落。西汉初年,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大将郦商,《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可能都来自于这个骊山氏、郦戎、郦邑。 析邑郦邑最初都属楚国,后来秦楚之间相互争夺,在秦楚边界上多次发生战争,二邑时属楚,时属秦,反复变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将析邑改为中乡县、郦邑改为郦县。当时今淅川境内设有一南乡,西峡北设有一北乡,析邑或者今西峡地处南乡与北乡之间,故名中乡。进入西汉,这一带分建有郦、析、博山、丹水四个县。郦、博山二县属南阳郡,析、丹水二县属弘农郡。中乡划出一块为中乡侯国,其他部分又改为析县。一直到南北朝的刘宋武帝时期,析县被撤销,自此不复出现。 到隋文帝时,他父亲叫杨忠,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治今西峡县城;又改郦县为菊潭县,因为有菊水流过,汇入湍水,治今内乡县城驻地渚阳镇。金哀宗正大末年(1230年),把内乡县治从西峡口迁移至渚阳镇,仍保留内乡县名没变,这是内乡县历史的一次重大变迁。内乡县,在西峡口这个地方,从春秋时建立析邑起,经过更名为析县、盖阳、中乡、析阳郡、析州、内乡县等,到金朝末年迁移县治止,在那里约有1860年左右时间,是内乡县这一带建邑县最长的一个地方。元好问是1226年任镇平县令,次年转内乡县令,应该还在古析邑所在的西峡口办公,当时是否已经把迁县治的议题摆到桌面上? 元至元二年(1265年),内乡县管辖的地区包括了原来的博山、顺阳、丹水、淅川、郦县、菊潭、默水、临湍等各县所有的地域,是内乡县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明成化七年(1471年),将内乡西部十个保划出,重建淅川县,这次县治移至丹江北岸。1949年,分设内乡、西峡二县,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将内乡和邓县的几个乡村互换。 元大德八年(1304年),在原渚阳镇巡检司故址建造内乡县衙,元初移治时确定下来的县署在以后的时代没有改动,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修缮及扩建,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说法。 正是中午时分,街上人挺多,县衙在路北,很有气势的样子,售票处在路南,一个很大广场的边上,购票进场的人不多,我推车去问门口的工作人员,在里面转一圈大概要多久,回答说一个半小时到二小时,我想脚步挪得快一点,一个小时应该够了,但一个小时里谁帮我看车呢?又问哪里有寄车的地方,他上下看了我几眼,摇头说没有。看着街上走来走去的人,我犹豫了一会,只能遗憾地放弃了。 沿菊潭路往北,不久又汇到G312,路过西岳道观,拐进里面看了看。此地是西岳庙岭,故道观以此命名,和华阴的西岳庙应该没什么关系。此庙始建于唐代,屡建屡毁,但屡毁屡建,1993年经政府同意,广大信众自筹功德,修复了西岳道观,观前的功德碑上镌刻有捐献者的名录。走进观内,冷冷清清,主殿里有五六人正在做功课,其中二人着道袍,其他人普通衣着,全都非常认真,根本没人斜眼看我一下。我也不好意思打扰他们的清修,轻声轻脚地退了出去。 观前广场有一座小戏台,舞台关闭了,应该是做法事或者村中集会时会打开,不知道会否演上几出秦腔。大门上的楹联上写的是:“巍然秦楚界八百里伏牛腾紫气,晨自宋元时五千年文化济苍生。”意思挺浅显的,但此处腾紫气,不会犯什么忌讳吧?! 西岳道观后面就是菊水,往东南不远是汇入湍水之处,其后一路相伴到丹水镇。《水经注·湍水》:“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据说,菊花茶即发源于此地,用菊水泡茶,可得长寿,有西河南阳之寿的说法。 伏牛山 2点半骑到一座桥上,桥下是菊水,河中水草占了大半,河水从水草中挤出几道小溪向下流去,桥对面是菊花山。菊潭,俗称不老泉,就位于菊花山北坡山坳中。古时,菊花山间,山菊青青,泉水潺潺,每值仲秋,菊香潭碧。菊潭周边的菊花被称为郦菊,李白有“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过桥进入丹水镇,唐朝时的菊潭县治,李白经过的地方,我也不纵酒。菊潭和菊水早就没有了昔日的神奇,好在镇的西头有西峡恐龙遗址园,应该还能吸引到游客,不知道游客数量有没有常州恐龙园多。 菊水 过回车镇,据说是屈原第一次流放地,镇上有屈原庙。4点时过古庄河桥,古庄河往西,在西峡县城南汇入灌河。往北进入西峡市区,路过中华医圣苑,似乎占了一整座小山,进去瞻仰医圣的大型雕像,医圣站在山巅,手拈药草,别着药葫芦,俯视着我。天开始下起毛毛细雨,我赶紧往酒店蹬,蹬了一阵,雨停了,酒店也快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