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诩:出自陇上的汉末三国谋士

 我的最爱洋芋 2020-12-24

原标题:【溯源甘肃】

贾诩:出自陇上的汉末三国谋士

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初年的著名谋士,智谋超群,“算无遗策”,名闻天下;他献计凉州兵团反攻长安,东汉王朝从此走向衰亡,吹响了三国时代的前奏;他半世飘零,几易其主,游走于兵荒马乱的时代,周旋于群雄之间,工于战略,出谋则转变战局,精于谋身,遇险则逢凶化吉;他辅佐曹操平定北方,暗助曹丕,影响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局势走向,成为曹魏开国功臣,位列三公之首;他洞悉人性,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谦虚低调,安度晚年。

他,就是武威人贾诩。

1 遇乱不惊,随机应变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贾诩少年时默默无闻,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只有汉阳人阎忠善于识人,他看到贾诩之后十分惊异,说贾诩与众不同,具有张良、陈平的奇才。不得不说,阎忠是贾诩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伯乐。

贾诩虽然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但他早期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被举荐为孝廉,任了一个郎官。贾诩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年身体有病,于是就借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家乡,再图发展。殊不知,危险正在前方等待着贾诩。贾诩一行到了汧县这个地方,不期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之人都被氐人擒拿,那阵势分明就是图财害命。贾诩见状,不慌不忙说:“我是段公的外孙,请勿害我,我家会拿好多钱财来赎我”。段公就是当时的太尉段颎,威震西疆,贾诩便以段颎的名号来震慑氐人,同时用钱财迷惑对方。氐人听到段颎大惊失色,听到钱财喜形于色,就与他立誓盟约,然后放走了他,其余的人尽皆被害。其实,贾诩并非段颎的外甥,家人也拿不出大量钱财,只是随机应变、保全自身的权宜之计,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事实证明,贾诩能够在乱世之中生存下去,和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善于应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贾诩回乡后,一直到他43岁之前,这段时期贾诩的事迹不见于史料记载。《隋书·经籍志》记载,贾诩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是否在此期间继续研习兵书,为日后精通兵法谋略、屡次进献奇计奠定基础,有待考证。

2 效力凉州,反攻长安

189年,已经43岁的贾诩,仍然是郁郁不得志,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平津都尉。四月,汉灵帝病故,汉少帝立,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操纵政权的十常侍等宦官势力,水火不容。为了剿灭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征召凉州兵团进驻京畿,以为外援。三千凉州兵在董卓的带领下,进入洛阳,控制了朝廷。贾诩听说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便投奔牛辅军中,升任讨虏校尉。董卓废掉少帝,另立汉献帝,把持朝政,招致各地军阀的讨伐。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后,被朝廷官员王允等联络其部将吕布所杀。董卓死后,一些朝廷官员建议杀尽凉州兵团,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牛辅听到消息,仓皇出逃,却被部下杀害,将首级送往长安领赏。

牛辅的四大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你们若单独行动,那么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擒获。不如率众西进,沿途收集士兵,攻打长安。如若成功,就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逃命也不迟。”众皆呼应。192年,在贾诩的计谋之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率领凉州兵团反攻长安,最终打败吕布,攻进了长安。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东汉朝廷元气大伤。此后,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争斗,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吹响了三国时代的前奏。因此,贾诩的这个计谋,被后世称之为“文和乱武”。

有人就此评价贾诩“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但实质上正如贾诩自己所言,那不过是一条“救命之计”,用以自保而已。

3 李郭争权,抽身而退

凉州兵团进入长安后,发生的一切已非贾诩所愿。贾诩先是任左冯翊一职,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李傕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推辞说:“不过是救命之计罢了。”没有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又推辞说:“贾诩素无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此举于国不利。”再次拒绝。李傕等人无奈,只好改授贾诩为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贾诩勉强答应,在举荐人才方面贡献很大。后李傕、郭汜把持中央朝政,贾诩在保护大臣方面,多有出力。尤其是帮助汉献帝从长安出逃到洛阳,才让曹操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可见,贾诩的举动,也间接影响和改变了政治局势。

194年3月,凉州兵团发生内乱,马腾、韩遂攻打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兵败,退回凉州。195年,凉州兵团内乱又起,李傕先杀樊稠,后与郭汜争权夺利,互相攻杀,两败俱伤。看到李傕、郭汜相互内斗,对他又有防范忌惮之心,贾诩觉得京城虽繁华,但此地不可久留,于是辞去官职,离开长安。贾诩之所以没有被激烈的军事冲突和残酷的政治斗争所吞灭,就是因为他能够正确认识大势,能够揣测人心,看到形势险恶,果断选择急流勇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 远离段煨,一举两得

离开长安后,贾诩听说同乡段煨率军驻扎在华阴县,便带着家眷径直前来投奔。当时的贾诩已经很有名气和威望,深为段煨军队所敬服。段煨表面上对待贾诩热情周到,内心却惧怕贾诩夺其兵权,这让善于察言观色的贾诩十分不安。他思前想后,采取了一个万全之计。

当时,凉州兵团另一将军张济死于乱军之中,侄子张绣闪亮登场,接管了张济的残余部队。张绣驻扎在南阳,贾诩很快与他取得了联系。张绣早就听说贾诩的大名,暗中派人迎接贾诩。

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不薄,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段煨生性多疑,对我百般猜忌。我走之后,他定然高兴,也希望我成为他的外援,因此必定会厚待我的家人。张绣渴望得到我这样的谋臣,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贾诩离开后,果如其言,张绣对他恭敬有加,段煨也好生照顾他的家眷。可见,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贾诩总能对当前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从而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5 献计张绣,败兵取胜

为了抵抗曹操,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此后,在曹操讨伐张绣的过程中,张绣采用贾诩的计谋屡败曹操,让曹操损失惨重。

有一天早上,曹操突然退兵而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率兵追击,大败而回。张绣刚回到军营,贾诩却说:“赶快追击,再战必胜。”张绣大惑不解,贾诩极力催促,张绣随即率兵追击,果然得胜回来。张绣问道:“我用精兵追击,您说必败;用败兵追击,您说必胜。是何道理?”贾诩说:“您虽善于用兵,却难敌曹操。曹军排兵布阵没有失误,却突然撤退,必定是后方有事;刚开始退兵,曹操必亲自断后,所以追兵必败。曹操取胜后,必定轻装急行,这时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一番话,让张绣佩服得五体投地。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贾诩是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人,洞悉人性,洞察人心,所以能料事如神。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曹操,尚不能对付贾诩辅佐的张绣,从一个侧面可看出贾诩之能力和水平非比寻常。

6 审时度势,劝张归曹

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都想拉拢其他军阀,以孤立对方。袁绍派人笼络张绣,还特意给贾诩捎信结好。张绣觉得袁绍势力强大,就想答应。不料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讥讽袁绍的使者:“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等袁绍使者离开,张绣惊惧地问:“我们该怎么办?”贾诩说:“不如归附曹操。”张绣十分不解:“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操曾是仇家,为何要投靠他?”贾诩说:“第一,袁绍强盛,我们兵少,必会轻视我们。曹操弱小,定会看重我们;第二,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顺;第三,曹操的格局在于平定天下,决不斤斤计较。”张绣听后,便率部归附了曹操。

曹操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能够让我以信义道德名扬天下的人,正是先生你啊。”奏请贾诩任执金吾,封都亭侯,留任参司空军事。

正所谓格局决定成败,大气成就英雄。贾诩早已看出曹操的人品和潜力,遂不为眼前强弱所惑,毅然放弃袁绍,依附曹操。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谋深算、目光长远的贾诩这一步棋又走对了。贾诩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那一年,贾诩53岁。

7 辅佐曹操,北战南征

官渡之战开始后,曹操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有这四胜而不能平定袁绍,在于考虑万全之策。只要当机立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平定袁绍。”在双方相持的困难之际,贾诩的建议无疑给了曹操最大的鼓舞,作用丝毫不亚于许攸的奇袭乌巢之计。曹操采纳了贾诩的意见,随即率兵袭击袁绍的营地。袁绍大败,终被平定。曹操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可见,在击败袁绍的过程中,贾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8年,曹操攻占荆州,想顺江东下消灭东吴孙权。贾诩劝阻说:“您攻破袁氏,收复汉南,实力强大,威名远扬。不如招贤纳士,安抚百姓,不用出兵,江东地区就会俯首称臣。”曹操没有听从贾诩之计,遂有赤壁之败。

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在《贾诩》一文中也叹息道:“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如果曹操听取贾诩之意见建议,暂不进攻江东,那么,三国的历史或许就会重写。

8 离间马韩,平定关中

赤壁之战失败以后,曹操养精蓄锐,伺机西进。211年,曹操采用先取关中再克凉州的战略,开始对关中用兵。以韩遂、马腾儿子马超为首的凉州兵团,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击曹操。马超等人要求曹操用割地来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

曹操看到韩遂、马超兵强马壮,忧心忡忡,便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建议一方面假装答应马超提出的条件,麻痹对方,另一方面积极备战,歼灭敌军。曹操又问破敌之计,贾诩只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也就是用离间之计。曹操听后,转忧为喜,采纳了贾诩的计策,写信离间同床异梦的马超和韩遂,使他们互相猜忌,造成内乱。看到时机成熟,曹操主动对凉州兵团发起进攻,韩遂、马超败走凉州,关中自此平定。

贾诩相比诸葛亮等人,虽然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没有太多的出场和戏份,但每一次亮相却足够惊艳,足以改变战略局面。

9 不动声色,暗助曹丕

217年,曹操计划议立世子。那时候,曹丕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五官中郎将,而曹植才华横溢,名气远扬,两人都有争夺世子的打算。曹丕暗中派人向贾诩讨教。贾诩表面上不敢有所偏袒,只是建议说:“宽宏大度,体谅下士,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曹丕听取了贾诩的意见,不断学习,自我修行。曹操为此犹豫不决,有一次屏退左右,询问贾诩,贾诩却闭口不说。曹操催问道:“先生为何不回答?”贾诩说:“我正忙于思考一件事情。”曹操又问:“思考何事?”贾诩回答:“我在思考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之事。”袁本初就是袁绍,刘景升就是刘表,此二人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造成内部混乱。贾诩这句话,虽然含蓄委婉,但简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曹操听后大笑,终于确定曹丕为世子。

事实上,贾诩暗助曹丕的行动,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10 为魏谋划,低调处世

曹丕继位后,向贾诩咨询一统天下之策:“吴、蜀两国,先讨伐谁?”贾诩回答:“攻城略地凭借军事实力,建国立本崇尚道德教化。若用文教道德来安抚并待其演变,那么不难平定。吴、蜀虽小,但现在人才济济,且占据险要之地,一时难以取胜。用兵之道,要估量对方的实力,先有胜算,再调兵遣将,这样才万无一失。臣下以为应采取先文后武的策略。”曹丕刚开始没有采纳,导致出兵失败。但贾诩之言,实质上为魏国吞并天下进行了战略谋划,制定了长远策略。

从依附曹操时起,贾诩就想到自己擅长谋略,虽然受到曹操的赏识,但并非曹操旧臣,容易受到曹操猜疑,于是采取闭门不出、谢绝私交的方法,明哲保身。他的子女娶嫁时,也不攀附高门大户。曹丕即位后,封贾诩为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但贾诩依旧不居功自傲,不恋权位,选择隐忍,低调做事。

223年,安享晚年的贾诩去世,享年77岁,谥号肃侯。

后世对贾诩评价甚高,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感叹说,贾诩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叹说:“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宋人对贾诩称颂有加,如宋初王溥编撰的《唐会要》中,将魏晋时代八位谥号均为肃侯的名臣合称为“魏晋八君子”,尊贾诩为首;文学家苏辙专门著文记述贾诩事迹。元代郭钰在诗中称赞贾诩运筹帷幄、料敌制胜:“扇挥白羽临风迥,甲锁黄金射日明。贾诩自期能料敌,山涛谁谓不知兵。”清代梁朝钟把贾诩与卫青相提并论,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单于冬入残三辅,汉上秋成絷九营。勿虑卫青终失宠,无劳贾诩更谈兵。”

武威人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在汉末至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