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门·气韵:流淌于建筑和传统文化中的碎片化阅读时光

 芸淡风倾 2020-12-25
小冒坚持原创的631篇   非常喜欢这套设计感十足的Mook
没有想到支撑我开始看《甜蜜家园》如此重口剧的怂人胆的,居然是因为下班后需要写几篇书评,而我在冬至夜又困又冷,一进被窝就昏昏欲睡,不得已用悬疑惊悚提神~
这就是一边吓得要死要活,一边敲出来的书评之一。


Mook《班门》系列,是仅靠颜值,让我当下就决心,非他不可的”最美的杂志书“。
  • “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系列图书
  • 荣获综合性设计奖项“2018站酷奖”评审特别奖
  • 获2019美国纽约TDC设计奖、日本东京TDC设计奖、英国D&AD设计奖
用心在设计,装帧,纸张,印刷的纸质书籍,内容质量一定更加锦上添花。

“气韵生动”四字看似通俗易懂,细究的结果却免不了苦求无解。翻译最能体现这一尴尬。

“气”是什么?玄之又玄,以至于现在的英文翻译取拼音“qi”,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转译。

中国画论的早期译者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将“气”和“韵”分別译作“ Spirit”'(精神)和“ Rhythm”(的律),貌似合理,也不堪深究一一画之“气”仅指向精神层面吗?

画之“韵”仅在于节奏吗?

这本《班门 · 气》,用一个清晰完整的叙述系统,用设计让这种形而上的话题,更加真实可感。



01 

建筑师王澍:中西结合,建筑作品中看得见的流动

我第一次体会到,通风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来自于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
他是近年来中西理念碰撞结合的建筑鬼才,他擅长通过光影变化,巧妙融入风,水,空气等自然因素体现出他的独特建筑理念。
他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运通大气的联通手法,连接教堂主厅,当海风贯穿而过,真实的气流增添的触感,霎时沁人心脾,精华心灵——“风之教堂”也由此得名。
这不单单只是人类建造房屋的历史里的智慧结晶,单纯的通风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气”的流通和氤氲。

同样是充满传奇和叛逆,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王澍被大众所熟知的时候,已经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他笑称自己完全是西方思维,但实际上,看他的作品,恰恰映证了从建筑师到建筑家的质感的飞跃:
千变万化,与时俱进的,应该是技术,材料,结构,方法,但不变的是本质的民族性。

他的作品,或许遵循着西方建筑之美的四大规则:
  • 秩序:井然有序,令人心生愉悦的秩序感,简洁的几何之美
  • 平衡:巧妙地调停平衡出极端之美,包括旧与新,自然与人工,奢华与素朴以及阳刚与阴柔
  • 优雅:经济实用的同时,兼顾表现出极致的优美。
  • 协调:因地制宜,完美融入环境和人文氛围
但是,却保留了一致、一贯、明确的民族特性。
建设宁波博物馆时,他力排众议,用最旧的材料包裹了先进的设计外围——用传统“瓦爿”技术,将拆除的旧民居的砖瓦,变废为宝,这一反常规的操作,充分体现出著名女建筑家林徽因,总结过中国好建筑应该有的三种要素:
  • 坚固: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理应屹立不倒。
  • 美观:具有合理的权衡。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地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
  • 实用:因地制宜,符合民生习惯。不仅保留有过去古色古韵的“气”,更加环保地就地取材,更具有“传承”的意味。
他的建筑里,一直有那股中华气韵存在。
连千百年前的古代匠人,都明白在传统建筑技巧上巧妙融合外来技术,改良和进步的基础上,仍然不失中国传统韵味,后人就更不要不懂装懂地质疑,走向两种极端:
  • 一味看轻和忽视中式建筑含蓄持久的东方美,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 过于固步自封,忽视文化冲击和挑战背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能绵延五千年的古中华文明,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02

“气韵”在文化中留下的蛛丝马迹

《班门》以建筑的概念建立排版的层次、结构,很好地处理了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文本的灰度和阅读主次的关系;纸张语言的经营、色彩纷呈的设定,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编辑设计的意识,而不是局部的装饰的概念。
就在我以为《班门》仅仅侧重设计感,专注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时,笔锋一转,开始讨论起传统文化中的“气韵”。
从冷知识文化切入,讲述了大众对诗经的一些误解,从意象丰富,开放自由的《诗经》词句中抽象的描述,衍生到具象的中国画例的祥云顶端,顺带还遥望西方绘画中流变的彩云。
全部都是非常美好的“无用之美”。


生于公元4世纪东晋的顾恺之的心中,云是由云神主宰的,不似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与日月齐光的帝君,但是一心在野,闲散自由的灵魂。所以他在传世的《洛神赋图》中,展现了经典成熟的卷云画法:
波浪线组成层叠扇形云头,平行的舒缓弧线勾勒出细长的云尾,二者组合成灵芝形,上扬的云头和横向的云尾呈现出云升气腾的流云景象。
云虽然从未单独作为画卷唯一的主角,但作为重要的背景,寄托了很多艺术家的情绪。

画卷中如果还不算明显,诗词中巧借云气的变化莫测,抒发不同的情怀。
杜甫观云而感慨世事难料,人心无常——“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李白则沿袭了屈原的想象,塞外壮阔风光呼应内心的豪情万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王维似闲云野鹤的生活里,悠然自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有多久没有抬头仰望天空,安安静静地观察云层,然后静静读诗,或者读完一本完全没有功利目心的书籍?
至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短暂地开启了一场旅程,横跨千年,相隔万里,和那些感慨万分的灵魂,仰望同一片天空,借由那些美好的唐诗宋词,那些惟妙惟肖的画作捕捉的美景,重温他们的真情实感。
当我们终于可以从汲汲营营的日常抽身片刻,抬头仰望云层时,至少,不会那么轻易被生活琐碎无聊的一地鸡毛,轻易裹挟着,不开心着。



杂志书Mook是什么?
大概就是兼具杂志和书的优点:
轻松翻开,不在乎中途打断,不需要过分酝酿情绪,就当做杂志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开启,没有重启过程的“冗余”。
但比起时下一味迎合人性懒惰一面的“短平快”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餐文化的内容质量,要更用心专注在提供优质精品文化。
一本书就能收获的设计感,内容,休闲和用心,为什么要拒绝呢?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