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 · 读 | 印界“董狐”

 秦岭之尖 2020-12-25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金石君

34

徐三庚有一方印作“石董狐”,很多人难解其意。提起“石董狐”,首先得说说“董狐”。

△董狐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之所以后世借用他的声名,是因为他的确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此故事想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董狐是一个公正的史官,并因直笔而得到了圣人孔子的力挺。我不是圣人,所以,其实我真的不认为他的所为是真的公正,那个赵盾即使不冤,也多少有点委屈:我明明没有杀人嘛。

“石董狐”白文印(见附图),徐三庚35岁时所作,刻为岑仲陶。

△石董狐(徐三庚)

此印边款具述成印因由:“董狐,古之良吏也。昔有华董狐、鬼董狐,文寿承亦自号石董狐。仲陶先生笃嗜金石,精于鉴辨,集古今名印,裒集成谱。庚申春,余客吴趋,走访于楚竹盦,出所集见示,搜罗之富,洵印叟也,亦可曰石董狐。爰制是印以赠,上虞徐三庚记。”

徐氏也可能正是由于和仲陶接触后,从而开始了吴让之印风的追随,并在晚年之作“绳其祖武寿考维祺”的边款上留下了珍贵的“吾友吴让之”字样。岑仲陶,金石收藏大家,广结文人雅士,吴让之先后为其刻印两百余方,正因有此交集,才促进了吴让之与徐三庚的结识与交往。

△徐三庚


徐三庚印作,取法秦汉,由浙入皖,最终以纯熟的书法功力“我篆用我书”,终形成独树一帜的篆刻风格。早期极为服膺丁敬,对“浙派”的研究与借鉴均有其独到的体会。在师法吴让之之后,他也并没有完全舍弃自我,舍弃“浙派”,而是依然保留了其强悍的“浙派”切刀之法,呈波磔状的线条质感,以极富力度的老辣韵味表现“皖派”印风的婉约华丽。巧妙地融合百家元素为己用,徐三庚绝顶聪明之处,使他能够以一个草根艺术家的身份在篆刻史上留下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在这方“石董狐”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广博的取法是如何体现的。白文白边,秦汉印的基本构成元素,“狐”字独作一列,是一方典型的秦汉印构成语言,寓灵动于平实的章法之中,“狐”字“犬”部点的尖起方收,“董”字中间短短的一个小曲笔,形成自然的留红,尽现“皖派”印风生动之趣。而这一柔美的体现,却正是以他多年磨炼的老辣“浙派”刀法,毫无违合的融洽,使他独特的刀笔情趣跃然印面。

在吴让之的朋友中,我们可以看到,岑仲陶是一个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的人,交谊非浅。徐三庚35岁创作这方印时,吴让之62岁,正是寓泰州与大量的文人雅士交往密切之际。也许正是因为岑镕这一个共同的朋友,一方“石董狐”,开启了他取法吴让之之路,并以独具韵味的“吴带当风”誉满印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