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和德育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各地基础教育综合改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划“十四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泸州市纳溪区教体局、成都市教科院、德阳市教育局、宜宾市教体局和凉山州教体局6位代表发言。 打好教育脱贫收官战 构建凉山教育新格局 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程志敏 近年来,凉山州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聚力“一步跨千年”改革变化,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坚持抓改革、抓发展、抓提高,推动凉山教育事业稳步提升。 一、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 建立完善适龄儿童青少年数据库,精准排查锁定失辍学学生。现排查出的60972名失辍学学生已全部销号,其中2228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保持“清零”状态,昭觉县等最后7个贫困县如期摘帽,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州级财政投入20亿元创新实施“一村一幼”“一乡一园”工程,就近就地满足农村学前儿童教育需求,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点位学位,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22.18亿元,先后实施“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着力构建“奖、贷、免、减、助、补、扶”等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和机制,确保每名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打好资源布局主动战 坚持“教育扶贫、教育教学质量两手抓”的总体思路,原11个贫困县聚焦教育扶贫,抓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学普、信息化建设“四个重点”,着力解决“有学上”问题;安宁河流域6县市聚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振兴一批百年名校、打造一批重点学校,大力实施一批新兴学校“三个一批”工程,着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以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乡村建制调整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等,谋划启动西昌、昭觉、盐源、会理、越西等5个教育区域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快优化全州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效杜绝“逆城镇化”可能带来教育布局的频繁调整问题,做好凉山教育“后半篇”文章。 三、打好质量提升持久战 压紧压实县市主体责任,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有效化解“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加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引育并重,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加大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千名英才·智汇凉山”招培力度。突出示范引领,深入实施教育部3期凉山帮扶和送教援培活动。制发《中小学校长教师五年培养培训规划》,完成7批845名校长全覆盖培训。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常规为本、常规立校、常规育人”,逗硬《凉山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二十条”》,切实强化过程管理。探索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评估监测和考核体系,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凉山教育从“追赶之路”“跨越之路”走上“鼎兴之路”,迈向“奋进之路”。 让立德树人成为最鲜亮的底色 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吴艳 近年来,德阳市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引、做、教、创”四个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立德树人成为德阳教育最生动、最鲜亮的底色。 一、“引”——坚持思想引领,突出铸魂育人。 出台《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三走进”行动,即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共开展专题课45场,助推思政课改革创新。研发《向阳花开》《习礼立人—文明礼仪伴我同行》《脊梁之歌》等读本20余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定期开展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共涌现出8名“CCTV最受媒体关注孝心少年”、6名省级、55名市级新时代好少年。 二、“做”——坚持知行合一,突出实践育人。 依托罗江“三国文化”、什邡“书法之乡”、旌阳“德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绵竹年画、德阳潮扇、中江挂面等本土非遗资源,“三大厂”、中国改革第一乡向阳镇等工农业资源,建成研学实践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20个,研发“四季研学”“行走旌阳”等实践课程,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感知生活、热爱家乡。 三、“教”——坚持铸强师资,突出教书育人。 提升师德素养。近两年开展专职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覆盖3000余人次。以“师德师风建设年”为契机,举办“品教育论述,做‘四有’好教师”读书品牌活动20期,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提升教学能力。抓住教研组建设和集体备课两个关键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上下功夫,在其他学科德育渗透上下功夫。形成德阳五中“激趣教学法”思政课教学基本式、庐山路小学“德育为首,五育共创”德育课程。 提升科研能力。区域推进幼小初高德育一体化研究课题,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班会课阶段成果。近两年,征集评选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700余个,“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德育工作典型案例”1200余个,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多样化、实践规范化、手段现代化。 四、“创”——坚持创新机制,突出协同育人。 创新警校共育机制。完善“一校一警”工作联动机制和“三见警”制度,设立326个学校警务室和348个“护学岗”。拓宽青少年法律援助渠道,全市261所学校聘请144名检察官为法治副校长。组织开展“互联网+巡回审判”直播进学校,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 创新家校共育机制。开办“妈妈社团”“猫爸课堂”等10余类家长学校班级课,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家长培训全免费。 创新校医共育机制。联合市卫健委实施“校医共建6个1师生心理关爱行动”,12所医院与37所学校试点结对共建,建立850个学校心理支持组。 以研促教 提高育人质量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成都市教科院秉承“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专业自觉、学术自信”办院理念,持续深化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智库建设,转型发展,以研促教、深耕课堂,积极转变育人方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以研究为主业,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主动参与基础教育国家级实验区研究和探索,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国家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等三个国家级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贡献基础教育教学的成都经验。 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完善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现代化和国际化等监测,开展增值性评价试点,以评价改进教学,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成都样本。 新冠疫情之下,为顺应现实变化,探索教研转型,引导全域成都开展线上教学研究和混合式教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开展线上教研800余场,覆盖全市5万余名教师;疫情之下,服务教育实践,圆满完成“新冠肺炎疫情与成都教育应对”课题总计904项,成功结题805项,其中一等奖83项,占比9.18%,二等奖186项,占比20.58%;疫情之下,成都数字学校探索利用互联网进行全日制在线直播教学,共计直播595节初高三课程,全市1600余所学校158万学生观看学习,并通过四川广电面向全省开通,观看人数达到1500万余人次,经省教育厅推荐,成都市4月向教育部提交案例《成都在线教育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创新》,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交出成都答卷。 4月1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通过视频会议,向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在线教育探索与研究的专题介绍,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赞许;6月30日,为摩洛哥王国教育部,在线分享《全日制在线教育的成都实践》,解答了该国疫情下在线教育的疑难困惑,在国际上发出了成都声音。 奋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向庆明 近年来,宜宾深度聚焦公平、质量两大主题,强力助推基础教育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 一、优规划、强配置,蓄势赋能促提质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列入规委会成员单位,从源头参与教育布局规划。2020年,全面开工134个中心城镇幼儿园;2021-2025年,实施乡镇教育规划114个项目,全面配足配优城乡教育资源。 以中心镇教育规划为重点,按照做强县城教育、做优中心镇教育、做实乡村教育的要求,全市20个中心镇规划建设72个项目,着力破解“城挤乡弱村空”难题,辐射带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将“大班额”“入园难”化解工作作为“书记、市长工程”,强力推进。2019年以来,投入资金57.8亿元,实施幼儿园项目408个、中小学大班额消除项目108个,2021年彻底解决“入园难”问题。2020年,市本级投入1500万元,完成中小学教室教学设备全面改造升级,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抓改革、强统筹,培元增效促提质 坚持“一体化”推进“五育”融合发展。加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全面改革发展 “教育鼎兴”省级试验区建设,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历练”五项计划,构建“市县校共育、大中小学共育、城乡共育、家校社共育”四大机制,健全“五育融合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质量评价”三个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行“集团化”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采取“领头园+骨干园+加盟园”模式,组建29个学前教育集团,形成“以强带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探索“学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县域内学区(片区)、学校、校点(村小)一体化,全市采取“1+N”模式建立学区66个,推进智慧教育全覆盖工程,通过“名校+弱校”“名校+农村学校”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2018年,10个县(区)已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 抓好“试点市”助推普通高中质量提升。以推进全省中考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实施普通高中软实力提升工程。 坚守劳动实践 静待“五育”花开 泸州市纳溪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郑三利 泸州市纳溪区始终坚持“把教育办好,让教育好办”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强力推进劳动教育改革,着力补足学校教育短板,推动“五育”融合,培育“五育”新人。 一、构建以“1”个基地——太山劳动实践基地为核心、区镇校“N”个基地为支撑的“1+N” 基地网络,为劳动教育提供优质基础。通过引资和争取项目的方式,整合资金近亿元成功打造占地3000余亩的太山劳动实践核心基地,强力推进劳动教育改革试点。每所学校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规模达到村级小学不少于 2 亩、镇中心校和初级中学不少于 5 亩,普通高完中不少于10 亩标准,强力推进劳动教育普及。充分发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推动区镇校三级基地网络建设。截止目前,已建成区级基地13个、镇级基地158个、校级基地161个,成功打造红色、绿色、特色“三色”品牌线路4条。 二、构建以“1”支队伍——骨干教师为主力军,兼职教师、社会能人等“N”支队伍为生力军的“1+N”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全区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已达305名,匠人团队已达52人。 三、构建以“1”本区域课程——《四育之旅》为模版,校本课程、基地课程等“N”套特色课程为主体的“1+N”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一是集中优势编写区域课程。优选34名一线教师组成编撰小组,开发精品课程119门,形成区域样本课程——《四育之旅》,供全区参考使用。学校结合本校教师特长、周边基地条件和学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33套,推出实践专题1100余个。由区教科中心牵头指导校外基地开发出富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特色课程291门。 四、构建以区级统筹(即“1”项区域活动)为示范,校本活动、主题教育等“N”项特色活动为重点的“1+N”活动模式,丰富活动载体,促使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五、构建以“1”个区级评价——中小学生“10A+”评价为主线,学校、基地、师生、家长、社会等“N”方参与评价的“1+N”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评价标准。 六、构建以组织保障为引领(即“1”个引领),资金保障、社会保障等“N”方保障为主力的“1+N”保障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强后盾。 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召集人、联系区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联席会议,及时为教育排忧解难。区财政每年安排132万元,补助区内学生活动开展,对优秀基地进行奖补。建立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履职,为活动的交通、场地、食品等提供安全保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为活动鼓与呼,形成全社会支持活动开展的良好局面。 以课堂变革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实践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陈兵 武侯区争创成为教育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单位后,着力在“教育教学新生态、智慧服务新样态、智能治理新形态”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现已初步形成“1+1+3”的建设体系,即:聚焦1项变革、构建1个枢纽、提供3类服务。 聚焦1项变革: 以“双线融合”推动课堂变革 规模化开展学业数据普适采集。我区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作为突破口,将课堂作为主阵地,聚焦学生探究、创造、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实施课堂变革。全区所有中学、部分小学,利用极课大数据精准教育系统,有效采集学生阶段性学业数据,形成个体、班级、年级学业报告。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推送智能资源,提高教学针对性。 常态化探索教学流程精准再造。全面实施“自导式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教学流程再造和教学分级监管,将教室黑板、教师平板和学生终端联通,实现个性化推送、可视化呈现、立体化交流、即时化评价,增进课堂学习的交互协作。 个别化试点学业数据伴随跟踪。坚持将每天的每道作业题目,进行知识标签电子化,常态化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以及课堂检测数据。帮助教师实时、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备课、高效自学。 构建1个枢纽: 以“数据驱动”整合融通应用 建设1个数据中台。与高校合作,联通省、市、区、校、个人五级数据体系,汇聚融合各级各类系统,通过数据中台,进行数据交换、清洗、分析。 出台1套融通政策。编制《软件数据标准》《软件管理办法》《“让数据跑路”工作实施方案》等,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流转。 着力2项数据应用。开展师生“数据画像”,通过课堂互动采集学生动态数据,从5个视角、14个维度构建学生成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教师工作业绩、评优晋级、示范引领等数据,分层分类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新进教师进行分析、诊断、干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3类服务: 以“大资源”推动服务供给个性化 实施“一网通用”。利用1张5G物联网,建设1个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学校N个场景的集成管理,构建形成“1+1+N”的“智慧校园”建设路径。启动建设“教室雪亮工程”“教室清听工程”,改造室内声光环境,提升师生获得感。与中国移动合作,在4个学段分别打造1所智慧校园样板校。 探索“一卡通行”。开放部分校园博物馆等场景资源,面向全区学生跨校预约参观学习,实施区域特色课程“选课走班”,在提升场景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普及“一空间通学”。依托武侯教育“三顾云”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学科资源体系化建设,实现自动推送,搭建混合式教学载体,向师生精准推送高适配的资源和教学服务。 文 | 夏应霞整理 图 | 陈朝和 编辑:张尚 | 责编:向颖 | 审核:刘磊 |
|
来自: 云哥7tz6c7y122 > 《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