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养生,苦夏?!

 青龙中医 2020-12-29

昨日立夏,至此进入夏季了,夏季怎么养生呢?《黄帝内经》早就做了明确说法。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夏日昼长夜短,故人也可以睡得少一点,晚睡早起。早起以升发阳气,白天则反而不容易困乏。晚睡则不应晚于11点。 另外,在夏天,我们不要讨厌白天、讨厌太阳。夏季万物能蕃秀的原因还不是因为“无厌于日”。而我们人刻意人为地去避开阳光,拉上窗帘,开着空调,一觉睡到下午。这种不健康的作息会导致身心上的很多问题。 不过,暑季烈日还是要避的,甚至少在中午最热的那段时间出门。

夏天早起能稳定人的情绪。

早起可以助阳气升发(早起必须是起床,而不是早醒躺床上玩手机之类的,必须督脉直立起来),这样一天就元气满满。我们说春天要立志,立志了之后要行动啊,夏天就是行动的季节。

如果阳气没能很好的升发,那就容易被郁结住,郁则怒,烦躁不安,阳气没有被妥善地用于生长等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化火为害,如情绪比较急躁,生理上容易上火、心火表现口舌生疮,小便赤涩。

如果能做到“志无怒”,适量出汗而使气机畅达不郁,则所有的能量精力用在对的方向上。春天所立之志,至夏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力,使生命如夏花般绚烂,这也是“使华英成秀”。 所以,我们在夏天,要遵循这个养长之道,让它繁盛,不要镇压或堵塞它。

也有一种当时不发病,到了秋季才发病。故而接着说逆之伤“心”。此心非西医解剖之心。指的中医“”,包括心脏,心主神志,心慌心悸,失眠,神智,脉等病变。

比如大汗淋漓,耗气伤阴证,病人会出现心慌心悸气短,这就心气阴不足,用生脉饮治疗就有很好效果。

痎疟就是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中医又“正疟”、温疟。现代医学 认为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可见远在二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有就比较清楚认识。晋代葛洪青蒿一握成就屠呦呦,救了上千万人!

夏季老百姓还有一种说法是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其实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夏季亚健康;这种情况大概分两组;一种就是气阴不足,夏季天热出汗太多耗上津液,赶紧补充水分,瓜果。绿豆汤,西瓜等多吃一些含糖的饮料补充水分,自然就避免;如果需要药物可以泡西洋参,每次五克,一天一次。

西洋参主要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

还有一种老年人常见,除了上述症状往往出现舌苔白腻大便稀溏,这是气阴不足湿热内蕴,可以选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效。主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本方我也常用老年人气阴不足湿热内蕴患者。下边分享一例病案。

赵某老年女性,80岁,2018年1月20日初诊

口干,口渴,喝水多,心慌,胸闷,气短,乏力,饮食尚可,手脚冰凉,怕冷怕风,尿黄,胃消化不好,眠可,舌红苔腐腻。

气阴不足,湿热内蕴,三焦不畅。采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李氏清暑益气汤补气养阴,健脾升阳去湿,恰好符合此患者病机。

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葛根15克,升麻6克,五味子6克,苍白术各6克,神曲麦芽各10克,黄柏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青陈皮各6克,炙甘草3克,

五剂日一剂

二诊:4月1日

患者服用上方好转,停服。

又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慌两个月,伴有口干口渴,喝水多,头晕,心烦,尿黄,大便正常,以前有时候稀,吃饭可,眠可,脉浮数,怕冷,有汗。

分析:前服清暑益气奏效,脾虚改善,大便不稀;湿热化痰,气阴不足,竹叶石膏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石膏20克,石斛15克,黄连6克,郁金6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知母6克,竹叶15克, 三剂日一剂。

相关文章——————————————————————

流感湿热输液缠绵不语,低热如何治?

湿热感冒发烧不能输液?

李振华国医大师湿热病经验

本留言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