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打开电脑开始处理邮件和工作,Tim如果在家,一准会跑来黏在我旁边,顺便制造“事故”,有时候是不小心碰到脚趾、有时候是弄坏了绘本。无论如何,最终只有一个目的:我把他抱起来好好安慰。姥姥见状直咧嘴:“啧,这么大孩子了,害臊不害臊。”见他把头埋进我的肩头,姥姥又对我说:“你就惯吧,看你抱到多大。” 知乎上有一条问题“你多久没有被拥抱过了!”除了上面这位二十年没有被抱过的孩子。很多人也能清楚地记得被拥抱的次数。我努力回想,也想不起爸爸妈妈上一次拥抱我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结婚的时候?孩子大了,就不该抱了吗?拥抱到底非常重要,还是可有可无? 拥抱,是一切爱的开始 作家蒋勋在短文【你有多久没被拥抱了?】中描述:拥抱最早的记忆一定是母亲,因为它里面有对生命最原始的爱跟祝福的意义。 如果你也看过拉斐尔的画,或许就会对蒋勋说的话有一些同感。在西方的文化中,说道圣洁的母爱,一般都有一丝宗 教的意味。 在同时代的画家中,拉斐尔最擅长用这类“人间情感”来处理宗教题材。在他的画中,大多有一个目光温柔的妈妈,怀抱一个有点害羞躲避的宝宝。即便隔着千年时光,我们还是能感觉到那种“纯粹的接纳”。 现代心理学通过研究证明,人类对拥抱的需求,其实来自婴儿时期对子宫环境的模拟。设想一下当宝宝孩子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子宫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怀抱,温柔的拥抱着宝宝,最初被妈妈抱在怀里,只是为了重温那种绝对的“安全”。 抱抱的力量:稳定情绪,塑造良好性格 去年暑假去迪士尼,我们遇到了一位“砸场子”的三岁小姑娘。在餐厅里,不断哭喊,打滚,撕扯妈妈。她表现得很疯狂,以至于妈妈最终生气了,丢下她跑到一边“冷静”。我实在看不下去,多事的过去抱了抱她,结果小姑娘马上平静下来了。有时候,宝宝使尽浑身解数,但求一抱,爸爸妈妈却因为自己的愤怒对这种需求视而不见。反而是孩子更清楚“抱抱的力量”。 无意间看到一条暖心的视频,甘肃陇西的一所幼儿园里,刚刚入园的小姑娘,因为妈妈的离开伤心哭泣。比她早入园几周的小男孩看到了,大方的走过来拥抱她,并且用手轻轻拍打女孩的后背,说道:“不哭了,没事儿了。” 一方面,短期来看,抱抱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 HAPPY NEW YEAR 在孩子情绪爆发的瞬间,无须解释道理,也无须对孩子做出妥协,“抱”这个动作,本身就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平静。脑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当宝宝觉得不安全而产生焦虑情绪的时候,抱一抱带来的类子宫环境以及肌肤的接触,都会触发某种传达介质,降低皮质 醇含量,让情绪迅速变得稳定。 孩子一哭就抱,是绝对正确的行为。完全不需要存在把他们惯坏的顾虑。因为拥抱就像是你在说“嘘,别哭。”不过肢体动作比语言直接,也更有效。我们并没有答应孩子什么不合理的请求,又何来惯坏之说,你说对吗? 另一方面,养成拥抱的习惯,性格更平和。 试着把杏仁核想象成一个易燃易爆的坏小子,每次刺激都会让他更强大。那么常常满足孩子们对抱抱的需求,其实就是在极力降低对这个“坏小子”的刺激。而如果孩子求抱抱,我们却因为怕惯坏他们视而不见,那么杏仁核这个“坏小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宝宝们就越来越容易哭闹、容易被激怒,慢慢成长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抱一抱,孩子更聪明 跟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孩子的大脑在出生后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有差不多的起点,但是出生后的环境和互动,却在重塑着大脑。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了生命前三年地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对宝宝们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但可能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搞清楚:孩子的大脑究竟需要什么?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脑神经科学家指出:让大脑感兴趣的,不是学习而是生存。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生存,而是为了生存而学习。 这当然很好理解,只有为了生存的大脑,最终才能生存下来,基因才能够延续。所以在考虑给孩子开发智力之前,我们必须先确保他们的大脑觉得“我能活下来。”当然,除了少数非常贫困的地区,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的活下来。但这不代表他们的大脑也这样认为。 事实上,由于很多我们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婴儿甚至儿童并不理解,他们比我们更容易陷入生存焦虑。更糟糕的是,孩子们语言能力不发达,也说不出来。比如那个在迪士尼哭闹的小姑娘,可能是被路过的人偶吓到了,但是她既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妈妈也不觉得那个人偶有什么可怕。 容易被情绪控制、容易焦虑的大脑和接受外部信息进行学习,是一对矛盾。早期养育的真谛其实就是解决这对矛盾。让宝宝们放松、感觉安全,他们就自然会去探索这个世界,自动学习,比世界上最顶尖的人工智能更高效。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厉害,越来越聪明。 什么才是解决矛盾的钥匙呢?相信你也猜到了:是抱抱。一来在激烈的情绪场景下,语言苍白无力,即便身为成年人,大部分时候一百句慰藉也抵不过一个拥抱。二来,孩子的许多焦虑和不安全感,是没有答案的。比如有一天晚上,Tim辗转反侧,他问我:“妈妈,你不会不要我?你今天晚上好凶”根本不需要详细解释,给他一个拥抱,笃定地说:不会。他就不会再纠结了。 怕惯坏孩子?试试“拥抱”吧! 闺蜜说,好后悔小时候惯坏了儿子。现在都六岁了,动辄还要我抱在怀里,我真担心他长成一个妈宝男。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爸爸妈妈,甚至姥姥奶奶的担心。总是第一时间回应孩子抱抱的需求,到底要到多大呢?会不会惯坏他。 这边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好办法,在孩子三四岁左右,已经开始发展独立的自我时。我们可以将小宝宝式的“抱抱”改为成年人之间的“拥抱”。由我们将孩子抱起来,换为爸爸妈妈蹲下来,和孩子目光交汇,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试试看,你的孩子或许很惊喜,而这之后,你们的拥抱次数会越来越多! 枕边育儿寄语: 似乎在中国成年人拥抱成年人很少见。所以才会有那个不记得自己被拥抱,长大后,二十多年没有感受过温暖怀抱的可怜网友。因此,可能随着宝宝的成长,爸爸妈妈也要开始学会“成年人的拥抱”。没事儿抱一抱,很多亲子问题,都会随之解决。从今天开始,试试拥抱你的孩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