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解诗:杜甫《缚鸡行》 杜甫为何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在颠沛流落之中,仍然坚持着“修齐治平”的儒家信念,苏轼曾经说他“(虽然)流落饥寒,终生不用,(但)一饭未尝忘君”。杜甫在诗中曾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以天下为己任,视百姓疾苦为自己切身的痛楚。杜甫的志向是“窃比稷与契”,而稷与契是舜帝时代的两个大臣,也是儒家尊崇的两位圣贤。 唐朝立国之初,佛家和道家思想成为风尚,汉魏以来的黄老之学和玄学,也在唐初文人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杜甫,则直承周代儒学,并且将儒家思想实践在立身行事上,他自称“奉儒守官”,对国家饱含忠爱,对百姓则充满着悲悯和挚诚。 唐代宗大历元年冬天,55岁的杜甫写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这首诗以小见大,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但细读之下,却能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悲悯之心和纯正的儒家思想。这就是有名的《缚鸡行》。 原诗如下: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01.案情分析:一只鸡为何引发杜甫感慨? 杜甫此时居住在夔州西阁,此时的杜甫身体已经衰老,各种疾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相比之前的漂泊动荡,杜甫的生活总算安定了下来。但是故国之思和忧民之心却愈老愈烈。简单一件小事,就能引发他无限的伤怀感慨。 家里养了几只鸡,这几只鸡每日捕食虫蚁,杜甫因怜悯屡被“猎杀”的虫蚁而决定要卖掉这几只鸡。家中小童子把鸡抓在竹笼里要去市集上卖掉,这几只鸡好像知道自己要“大祸临头”就拼命地挣扎喧闹。 杜甫突然想到,虫蚁被鸡啄食显得可怜,难道被宰杀的鸡就不值得怜悯了么?鸡与虫都要难逃死亡的命运,这对于人而言,不一样都是生命么? 想到此处,杜甫赶紧让小童解开鸡身上的绳索。但是,鸡与虫蚁本是天敌,在狭小的天地里,孰轻孰重?杜甫一时难以分辨,回想起唐朝动乱的现实,在血与火中哀哀求告的百姓,杜甫百感交集,只好注视着滔滔江水,不发一言。 由此可见,这首诗未必是实事,而是杜甫根据生活片段编造的一个巧妙的寓言。这个寓言看似简单,其实却蕴含着深沉的内涵。 02.儒家信徒,杜甫为何如此悲悯和伤感? 儒家经典《孟子》中记载一个故事:齐宣王要“衅钟”,但是却不忍心看到因将要被杀而发抖的牛,就用羊来代替了牛。孟子却反问齐宣王:同样是鲜活的生命,牛和羊又有何区别呢?以羊代替牛衅钟,羊就不值得怜悯么? 但孟子却从这件事看出齐宣王可以成为“仁君”。他说,这就是仁,君子对于禽兽,总是乐见其生,而不愿意见其死,愿意听到鸟兽鸣叫,而不愿以吃其肉。 因此,杜甫《缚鸡行》的故事,和孟子“牛羊何择”的含义如出一辙,其意皆是表达对弱小鸟兽的慈悲之心。因慈悲,他既不忍心虫蚁被鸡啄食,也不忍心鸡被烹杀。 《论语》曾说:“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即广施爱心,对周围的人都抱有善意,如此行事,即是“任”。孔子更是曾说“仁者爱人”,更是点出了悲悯与宽容对儒家修养的重要性。 杜甫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他曾有诗说“盗贼本王臣”,即看似穷凶极恶烧杀抢掠的盗寇,其实本身也是朴实百姓,只是因为君王失德,官吏残暴,才铤而走险成为了盗贼。杜甫在诗中谆谆告诫统治者要“行俭德”,施行德政,如此自然百姓安乐,不再会有盗贼了。 由此可见,《缚鸡行》中的“鸡虫”各有其内在的含义,“虫蚁”自然是指普通百姓,他们渺小但是勤奋,朴实而又低微,在角落苟且偷生,绵延着生命。而“鸡”则是盗贼,他们抢掠百姓,欺压良善,看似凶暴残忍,其实也不过是被逼急了的百姓而已,面对力量强大的“主人”他们一样显得渺小,轻易就被烹杀。 因此,怎么对待盗寇和百姓呢?要绞杀贼寇,就要耗费民力,加重百姓的负担;如果珍惜民力,放任不管,而盗贼势必就会坐大,以至于不可收拾。面对这个问题,杜甫陷入两难,故而只有好“注目寒江倚山阁”。 03.史实聚焦:杜甫饱经忧患,内心无奈 杜甫的这种感慨绝非空穴来风。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见证了“盛唐之盛”如流星般的衰落,硝烟四起,征伐不断,在兵戈和哀吟中,杜甫更感受到国家的危机和百姓的苦难。杜甫在秦州寓居之时就担忧吐蕃会趁机入侵中原,暗流涌动,鼓角声声,杜甫写道“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 等到杜甫避乱在四川寓居时,他看到了四川军阀割据,凶暴跋扈的混乱场面。公元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发动叛乱赶走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四川牙将花敬定率军斩杀段子璋,纵兵抢掠。 杜甫的朋友严武离开四川成都后,徐知道自称“剑南节度使”,他联络西南少数民族,作乱四川,徐知道死后,李忠厚更是在成都烧杀抢掠,使得“天府之国”变成民生多艰的混乱之地。 杜甫正是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叛乱,更深切知道在叛乱中百姓生活的凄惨绝望,因此他更加同情和无奈。从四川移居到夔州之后,回想这些惊心动魄的遭遇,怎能不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和无奈! 04.诗法探讨:杜甫这首诗为何有趣又深沉? 这首诗从写法上也非常值得称道。 其一,这首诗乃是歌行体,讲究叙事和铺排,因此杜甫特意选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加以炼化,使得整首诗像一则寓言,更像一个难以开解的难题。以小见大,故而读起来言简而意深,而“开放式结局”的收尾,更给全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其二、从铺排上看,这首诗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叠起。作者起句先写要缚鸡向市卖,而鸡在苦苦挣扎。这就是引起了悬念:作者为何要缚鸡?而在第二句,作者才交代出缚鸡的原因,并且将鸡食虫蚁和鸡卖遭烹对比而写,写出对“鸡虫”同一命运的悲悯之情。接下来作者出场,引入自己的思考,但是思考终究不能决断,故而在尾句以景写情,表达出深深的纠结和矛盾之情。 这种写法步步紧逼,波澜丛生,故而显得文辞虽简炼而诗意却非常丰富,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入深深的思考。想必读者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做出抉择吧? 第三,这首诗除了表达作者儒家思想的纠结之外,从庄子的“齐物论”观点来看,也会显得很有趣。庄子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也并无本质差别,“齐物”即齐同万物之意。古人有云“蝼蚁何亲,鱼鳖何仇”,即是此意。 而杜甫对“鸡虫何择”的纠结矛盾,也是立足于鸡虫同为生命,伤害谁都心有不忍,故而他只好“注目寒江倚山阁”,这也反映出杜甫平等宽容的思想。 但是,无论杜甫怎样纠结,虫蚁和鸡,都免不了被戕害的命运,弱小的生命总是被操控摆布,虽然杜甫心中抱有仁者之光,但他依然无法拯救,更无力改变,或许,这才是这首诗结尾的悲伤之处吧。 头条新闻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