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子:第五十二章:见微守柔 和光复明 尹喜问:向您请教了这么久,我已基本明白了道的含义,但具体的修道方法能教教吗? 老子答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注释]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本章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道”。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求,否则将会离失真我。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的关系;天地万物包括人都共有一个母,这就是道。子与母不但是承传关系,也是相似关系,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一步说,人也近似于道。什么人近似于道呢,不是普通人,修道的人在渐渐的近似于道,初生的婴儿也近似于道,(老子多次说过复归于婴儿),成人由于人之道太多,已经离道较远了。 所以修道方法很简单,“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首先是得其母——感知道的存在;再者是知其子——感知自己的存在,第三步,让自己与道相同——复守其母。最后守道、守已都无区别,我与道已浑然一体。你看,修道的方法是不是太简单啊,这个方法说出来是不是很多人要“大笑之”啊。 同修中已有基础的,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只是注意不要太用意念就好。那些没有基础的,最好不要轻试。 当然,方法虽然简单,但并不容易。如何“塞其兑,闭其门”、如何见微守柔软,和光复明实际上是有很多讲究的,要讲得比较清楚,的确需要很长的篇幅,这容以后专讲修练方法时再讲吧。 笔者感悟:
天下是有开始的,被认为是万物之母,这个万物之母就是道。
上面金童子师父讲的很详细了,这是老子的具体的修道的方法。首先是得其母——感知道的存在;再者是知其子——感知自己的存在,第三步,让自己与道相同——复守其母。最后守道、守己都无区别,我与道已浑然一体。当我看到师父的这个注解时,感觉甚妙,照其修炼,同时配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收获甚大。看到道中有物有像,并且物象在一天一天变大。还看到自己的身体就像纸片一样在道的海洋中漂浮,恰似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后看到自己的肉体顺河流漂浮而下。所以能看到这个注解的是有大机缘的。本道德经注解及修炼方法属几千年来老子直传。有缘之人要珍之重之。没身不殆,没身就是无身,就是无,就是第一章说的,无,名天地之始。身体与道同体了,无了,所以终身不会有危险。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君清静经里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若能塞其兑,闭其门,终身操守,积精累气,母气和子气合化成丹,功深日久,金仙可成。反之,打开欲望的门径,济其事,命宝丧失,则终生不可救药,流浪生死,永沉苦海。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黄元吉讲到要见到一颗微小的黍米玄珠。运用神光返观内照,使内部透亮叫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就是老子的修道的具体方法,是宽广平坦的大道,而不是下章说的小径。 |
|
来自: 大山里的蜻蜓 > 《丹阳子(金童子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