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挺郭春柏,坚决把丧事陋习打下去

 以且河 2021-01-01

力挺郭春柏,坚决把丧事陋习打下去

作者:木弓

在《莫让低俗丑陋玷污“当大事”》(以下简称《莫》文)一文出来之前,鄙人曾写诗批判过这一陋习。但是由于诗歌文本表达的隐蔽和含蓄性,我只是对陋习提出了拷问,远没有《莫》文那样的震撼和批判力度。原以为《莫》文出来后,这样的陋习会知耻而止。但是居然有人反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不得不提笔挺一下。

讨论或评价一件事情、一个现象,必须要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去。《莫》文批判的,是在死人的情况下。亲人离世,谁不悲伤?除非是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和对死者的敬重。离开人死这个环境,你爱怎么唱、怎么跳都是可以的。

当前,“大鼓”现象把丧堂闹得严重变态,丝毫没有了悲伤和哀思。因为伴随大鼓的,是扭舞、媚笑和轻浮的表演,麻木的围现和无聊的起哄。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一位纳雍诗人曾这样写道——

千百年来

二胡低鸣

唢呐呜咽

心肝被小鼓咚咚吊打

铰子伴随着哭声

大鼓来了

生旦净末丑围着

群魔乱舞

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小户人家要有一个大鼓

大户人家越多越好

超度亡灵的先生道士

成了几只蚊子哼哼

大鼓把白喜推向喜的高潮

真是喜吗

欢送着痛失亲人的哀伤

从此阴阳两隔

可大鼓全然不知

诗人笔下的这场丧事,是何等的荒谬!何等的可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丧葬文化,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这是值得思考的。

其实,这种庸俗现象的泛滥,主要源于为孝者的无知!试问,有人去世,为什么要礼请道士?为什么要设灵超度?仅仅是因为要把丧事办得热闹一点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请道士?直接把哀乐换成欢歌,把丧堂搭成舞台,找几个搞笑的、唱歌的、跳舞的,岂不是更热闹?

为孝者的无知是原罪,跟风又是另一个推手。某家有人去世了,有了大鼓,于是把这陋习当潮流,盲目跟风。仿佛不找几班大鼓,自己就没有身份地位,就很对不起死者似的。我想问的是:要是还像古代一样流行陪葬,是否为孝者就一个个往葬坑里跳?

更可笑的是这个丑陋的现象,并没有随着人们日益进步的精神文化、日益提高的物质基础而羞耻;没有因为郭春柏这样的有识之士的批判而结束。相反,愈演愈烈!打着各种旗号为丑陋辩护,为低俗摇旗呐喊!

国家历来提倡移风易俗,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然而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没有跟上甚至是倒退。国民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两个重大课题,我们摆在什么位置?有没有引起必要、必须的重视?这一系列丑陋表演的围观者中,有无数少年儿童,这一切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无法想象,在这样庸俗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精神素质会怎么样!是这个社会病了?还是人心病了?

像《莫》文这样的文章,必须挺!必须还丧堂一个庄严的、肃敬的悼念氛围!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作家创作中心创作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