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雍陈焕双:一家人的三个“家”

 以且河 2021-01-01

一家人的三个“家”

——记锅圈岩乡民建村扶贫特岗陈焕双

初次听到陈焕双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个男生。但实际上,她是个小女子。

 陈焕双的老家在黔西县城关镇。从小学到初中,陈焕双都在黔西县城求学,成绩一般。

“初中毕业时,亲戚介绍我去读护理专业,我爸说护士要经常加班熬夜,不愿意我去吃这种苦。”没办法,陈焕双去读了高中。

从那时起,陈焕双和父亲之间有了“隔阂”。

高中毕业,陈焕双没考上理想的大学,读了大专。毕业后在贵阳一家轮胎公司当文员,一呆就是四年。

陈焕双不想这样漂泊下去。陈焕双一边上班,一边备考。这期间,陈焕双和同学摆过小摊,失败了。

2012年,黔西县招考计生特岗,陈焕双感觉机会来了。“我爸说抓计划生育得罪人,没让考!”陈焕双的父亲,曾经也是计生对象,知道计生工作的难处。

陈焕双失去了一次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

此后,陈焕双考了几次事业单位,但都名落孙山。陈焕双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有些不甘。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焕双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纳雍招扶贫特岗,报名去!”一位纳雍的同事约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陈焕双第一次来到纳雍。“因为对纳雍不熟悉,报名时看到哪个乡镇招的人多,就报哪个乡镇!”

笔试时,陈焕双排名32位。而这个职位,只招14人。但陈焕双并没有放弃,决定拼一拼。没有面试经验,陈焕双来纳雍报了个培训班,花了7000多块钱,培训了半个多月。这次,陈焕双的父母非常支持女儿,专门来纳雍“陪读”,被陈焕双劝回去了。

经过一番拼搏,陈焕双总成绩排名第8,成功入围。

“纳威赫,去不得!”这个顺口溜,陈焕双听说过。

来纳雍前,陈焕双心里很忐忑,甚至有点犯怵。

“来纳雍都是高速,县城里打车、购物都很方便!烙锅、烧烤也很好吃!特别是辣子面,每次回黔西我妹都要喊我带点回去!”

陈焕双忐忑的心情,终于放了下来。

与陈焕双结缘的第一站,是锅圈岩乡治安村。

陈焕双刚入职的时候,正赶上识别贫困户。她收起高跟鞋,穿上运动鞋,一次又一次的走访、摸排、识别、核查……几天下来,陈焕双的双脚磨起了水泡……来不及休息,陈焕双用盐巴水泡了泡,又开始了一天的走访。

留守多、跑婚多、光棍多……这是治安留给陈焕双的最初印象。这一切印象的背后,浓缩成一组冷冰冰的数字——全村470户23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4户1086人,贫困发生率为46.43%。每串一个寨子,每走一户贫困户,陈焕双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了一下……

困难面前,陈焕双没有退却,而是选择坚守。

白天,陈焕双和同事一起走访贫困户。那时她最怕狗。一狗吼叫,群狗呼应。城里长大的陈焕双,何曾见过这样的阵势。她只得紧紧地跟在同事的后面。

2016年在治安村走访时,陈焕双小腿被狗咬伤,连夜进城,又打疫苗,又打血清,休息了半个月。从此,陈焕双有了经验——下队时提上棍子。

晚上,陈焕双还要录扶贫系统。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网络,录系统要到乡里。乡里的电脑数量有限,录系统的扶贫特岗一坐下去便不起来,就像大学里临考时的占座。

录入一个数据,要转半天圈圈。晚上十一二点更卡。到凌晨四五点,系统才顺畅。陈焕双和许多扶贫特岗一样,为了赶时间,日夜盯着电脑屏幕。累了,趴在电脑桌上眯一会儿。饿了,泡点方便面吃……

在治安村干了一年,陈焕双“转战”锅圈岩乡民建村。民建村和治安村一样,也是深度贫困村。全村356户169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782人,贫困发生率为46.27%。

在民建村,陈焕双进一步认识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工作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对于群众的困难,她感同深受,热心帮助,用真情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民建村二组村民沈长伍老两口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生活。2019年,村里为她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搬到纳雍县城。后来,沈长伍反悔了。经过多次动员,最终还是不搬。

沈长伍一家居住在破旧的石房子里,经鉴定为一级危房。2019年,陈焕双为他申请了危改,当年就搬迁入住。看着沈长伍一家住进了亮堂堂的新房,陈焕双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民建村三组朱家寨的黄成文家8口人,挤在80平方米的石房子里。石房子破旧,未粉刷,无像样家具。老两口在家务农,两个儿子在附近打零工,收入低,不稳定,条件恼火。2017年6月动态管理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陈焕双为黄成文一家申请了危改,通组路硬化到家门前。通过动员,黄成文的两个儿子外出务工,收入稳定。2019年,黄成文一家告别了贫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民建村一组的余正林家整户外出务工多年。2018年两个儿子因偷盗入狱,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没办法,余正林和儿媳妇带着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回了老家。

2018年5月动态管理时,村里将余正林一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焕双还给余正林一家申请了4个人的低保,余正林的儿媳妇又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一家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2019年,陈焕双给余正林的平房申请了跑风漏雨整治,安上门头窗和窗子玻璃,硬化了屋里和院坝。余正林一家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余正林是个懂得感恩的人,陈焕双每次到他家走访,听得最多的是“党的政策好……”

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上户口的意识淡薄,孩子几岁了,还没上户口,甚至还没取学名。

民建村二组的陈正远家是一般贫困户。2018年外出务工,儿媳妇在外生了一个孩子。2018年底贫困系统动态管理时,要增加孩子的信息。孩子的奶奶王明珍带着孩子回来上户口,找不到头路。陈焕双帮助王明珍收集好上户口的资料,和扶贫特岗杜锋开车将王明珍送到派出所,上好了户口,又将王明珍送回村里。

民建村一组安海两口子在广东打工,二女儿安艳在水城读高中,符合“蓝光”助学金的资助条件。安海说回来办理。

考虑到安海写不来申请,来回折腾又费钱,陈焕双不让他回来。陈焕双帮安艳写了申请,填写了申请表,收集存折、户口本,联系就读学校打了就读证明,成功申请到每年1600元的助学金。

在纳雍,陈焕双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

2017年1月,陈焕双认识了同在锅圈岩乡工作的黔西老乡高星。因为老乡的关系,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同年7月,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夫妻俩育有一女。因为工作繁忙,夫妻俩将孩子送回黔西,由婆婆带着。

陈焕双一心扑在工作上。虽然和丈夫高星同在一个乡镇,工作地点相差不到五公里,但平时各忙各的,很难见上一面。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电话彼此问候。一家人,就这样分成了三个“家”。

对于家人,陈焕双的心里满是亏欠。“孩子两岁多了,除了半年产假,其他的时间里,陪伴孩子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

“我爸我妈都理解我们,孩子有什么头痛脑热,都不告诉我们,怕我们担心!”父母的理解,是陈焕双最坚强的后盾。

“外公从小就带我。外公生病,我总想着抽时间去看他。直到今年1月外公去世,我还没去成。”说到外公,陈焕双低下了头。

“回到老家洗衣服、洗澡后,基本没有陪孩子的时间。回家也回得不安心,最怕接到工作电话。有时候一大晚上才赶到家里,第二天五六点钟又得出发!”对陈焕双来说,偶尔的回家,就像住旅社。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2019年民建村贫困发生率已降到3%以下,成功出列。看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陈焕双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