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来源产地 为鸭草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6-7月开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阴干。 生于海拔100-2400m的湿润阴处,在沟边、路边、田埂、荒地、宅旁墙角、山坡及林缘草丛中均常见。 分布于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 别名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碧蟾蜍、竹叶草、鸭脚草、耳环草、碧蝉儿花、地地藕、蓝姑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水竹子、露草、帽子花、竹叶兰、竹根菜、鹅儿菜、竹管草、兰花草、野靛青、萤火虫草、竹叶活血丹、鸡冠菜、蓝花姑娘、鸭仔草 【原形态】 鸭跖草,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多有须根。茎多分枝,具纵棱,基部匍匐,上部直立,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 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有白色缘毛,全缘总苞片佛焰苞状,有1.5-4cm长的柄,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先端短急尖,长1.5-2.4cm,边缘常有硬毛。 聚伞花序生于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玩弄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梗长约8mm;萼片3,卵形,长约5mm,宽约3mm,膜质;花瓣3,深蓝色,较小的1片卵形,长约9mm,较大的2片近圆形,有长爪,长约15mm;雄蕊6,能育者3枚,花丝长约13mm,不育者3枚,花丝较短,无毛,先端蝴蝶状;雌蕊1,子房上倍,卵形,花柱丝状而长。 蒴果椭圆形,长5-7mm,2室,2瓣裂,每室种子2颗。种子长2-3mm,表面凹凸不平,具白色小点。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甘、淡,寒。 归肺、胃、小肠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 《中药大辞典》 性微寒,味甘。" 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中华本草》 甘;寒;淡 归肺;胃膀胱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风湿感冒;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水肿;小便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