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渡之战中的传奇故事里掺杂了多少谎言? | 刘三解

 cat1208 2021-01-02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袁绍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绘的“草包”,恰恰相反,他是一位智勇兼备,意志坚韧的天下豪雄,可惜,他同时也是一位失败者。

如果仅仅是与曹操对抗的失败者,依照袁绍在汉末乱世中巨大的影响,史书中给予他的笔墨应该还会多些,偏偏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魏武帝曹操曾经的“同伙,还是“老上级,这个位置,反倒尴尬得紧了。

这种尴尬,具体到袁绍和曹操共同为主角的历史事件中,直接导致了诸多重要信息记载的消失,或者说,刻意地隐藏。

上期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裴松之指责陈寿对官渡之战曹军兵力的记载“欲以少见奇”,这里,重点谈谈“形势”。

如果我们把《三国志》当故事书看,很容易得出和《三国演义》小说一样的结论,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不畏强敌,面对袁绍的主动进攻,主动出击,屡战屡胜,只是由于寡不敌众,才节节败退,在官渡稳住阵脚,又靠着超人的毅力和更优质、更团结的谋士团队一举翻盘。

问题是,这次战争,明显是曹操主动挑起的。

之前的节目,在谈刘备和曹操的关系时,已经有过讨论,就是曹操早在建安四年二月,袁绍倾国之兵围攻公孙瓒之际, 即联络了大司马张杨的部下杨丑,杀死了张杨,夺取河内郡,打开河内郡的通道,可以通过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经上党郡攻邺城,或是走太行山东麓大道,直捣邺城。

当然,无论是哪条路,都要途经莽莽太行山,这也是黑山贼于毒夺邺城的旧路,而黑山军张燕又一直是公孙瓒的盟友,此时也正带领十万大军救援易京楼。

问题是,袁绍远比曹操更“得人心”,杨丑旋即被眭固所杀,率领河内军投奔袁绍,并屯兵射犬待援,没想到,袁绍的援兵没等来,曹操派出的史涣、曹仁、于禁、徐晃却来了,在野战中迅速斩杀了眭固,曹操本人也北渡黄河,带领大军进入河内郡。

这个时间,是在建安四年四月,刘备反叛之前八个月,官渡之战之前十个月左右。

在《献帝春秋》和陈琳《讨曹操檄》中,都提到了这次事件,说曹操意图偷袭邺城,因为被袁绍发觉而中止,退回了敖仓。

非常有意思的是,《三国志·武帝纪》在这里恰好夹了一句没有时间、地点的话: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翻译过来就是,当时袁绍刚刚吞并了公孙瓒,占据四州之地,有兵十多万人,即将进军攻打许昌,将领们都觉得打不过。

紧随此句之后,曹操贬低了一圈袁绍的能力,说他的兵马、粮草、人口都是为自己准备的。

这句话有什么玄机呢?

要按照《三国演义》式的曲艺读法,这段夹在建安四年四月到八月之间的记载,展示的是曹操的自信心、判断力和超人的智谋,其实,这句话最大的作用就是“九真一假”。

建安四年三月,袁绍刚刚灭亡了公孙瓒,这之后,抵抗黑山军张燕的援军、收服幽州地盘,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南部的驻军本就空虚,否则何至于眭固求援而袁军未动呢?

要知道,位于河内郡境内清漳水上游的汲县、获嘉县,都在袁绍控制之下,作为邺城的外围防线,都没有兵力救援眭固,当时也没有高铁,怎么可能就转身“进军攻许”了?

在确定了这一事实基点之后,再看这段记载,就能明白,真相是,曹操北渡黄河之后,要借机袭击邺城,不想,这一意图被泄露,袁绍加强了戒备,使得曹操的计划还没实施就流产了。

为了不触怒袁绍,曹操在任命了立场复杂的魏种为河内太守后,即南渡黄河,屯兵敖仓,这实际上是为了恢复河内郡作为袁、曹双方缓冲区的退让之举,因为魏种和他虽有旧情,也是叛臣,袁绍很有可能认可,而大军南渡,则是为了表达诚意,驻军敖仓,则是为了防止袁绍主力扑杀河内势力后就势渡河,进攻河南郡的腹地。

按照《昭明文选》收录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讨曹操檄》,两者文字多有不同,尤其是后者,前面多了个“题名抬头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

很明显,这份檄文是写给左将军刘备和他治下豫州各郡国的,时间,应该就在建安四年四月左右,相当于袁绍号召刘备,豫州各郡国一起攻打曹操故此,才有“袁绍将南下攻许”这一说。

但是,袁绍自己光叫嚣,根本没动窝

在此条件下,曹操相当于又要考虑北方,又要考虑南方,只能率兵回归许昌,先解决内部问题,一方面搞了“煮酒论英雄”怀柔、试探、拉拢刘备,一方面又布局抵挡袁术,同时,部署东线泰山诸将对青州的进攻。

在万事俱备之后,曹操明确倒打一耙,袁绍有十几万大军,将要南下,注意,是“将”,也就是说,建安四年四月发出檄文,到八月时,袁绍还没动手,曹操又跃跃欲试了,这个“将”字,也把开战的责任,甩给了袁绍。

不过,曹操问诸将的问题,肯定不是“袁绍大军来了我们打得过打不过?”人家都打来了,你说打不过,要投降啊?二五仔,还能活吗?

所以,他问的只能是,我们主动打过去,能不能赢,结果,诸将没有一个乐观的,他只好自己吹嘘自己比袁绍厉害多少,打赢了,他的兵马、土地都是我的。

这时候,谁给他救了场了呢?

是于禁。

见《三国志·于禁传》,原话是: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

这段话包含着一段快速的攻防转换,翻译过来就是,曹操刚去打袁绍时,袁绍兵多强悍,于禁自愿为“先登”,也就是攻城的前锋,因此,曹操赞许他的勇壮,派给他2000步兵,驻守延津以抵抗袁绍,曹操本人则带大军撤回了官渡。

这说明什么?

说明曹操在建安四年八月,袁绍刚刚灭亡公孙瓒后四个月的虚弱当口,主动进攻邺城,却给拦在了黄河北岸的黎阳城下,相当于要去卧室偷东西,却在大门口撬门的时候就被发现,挨了一顿暴揍。

不过,这次败仗的细节,《三国志·武帝纪》没提,《三国演义》更不会有了,恰恰在上述于禁的经历中有一些蛛丝马迹。

那就是,曹操统帅大军,力排众议,在延津北渡黄河,围攻黎阳城,于禁为“先登”攻城,根本没打下来,而袁军不但城中有重兵,城外也有援兵,故而说“兵盛”,所以曹操仓皇撤退,留于禁率2000步兵断后,依托延津渡口,阻击袁军的进攻。

要知道,建安四年八月的这次进攻,曹操兵分两路,一路攻冀州、一路攻青州,臧霸等人在青州势如破竹,而曹操本人则毫无进展,这太玷污魏武帝的光辉形象了,所以,借着没有“大败”,把这事儿直接含糊过去,也就算了。

而这,不过是官渡之战记录中一系列谎言中的一个罢了,更恶劣的,还是对袁绍一方决策的抹黑,用力程度还要狠上许多。

答案到底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