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陪伴”让留守儿童的父爱不再缺失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平湖一柱 第1293期】

【核心提示】“云陪伴”,它不是普通的视频聊天,而是信息社会下父亲陪伴孩子的一种新形式,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父亲“在云端”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施加影响和教育的过程……


初一新生中有个男孩小琪(化名),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总是左顾右盼。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每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小琪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跑到走廊上向学校大门口张望……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了解到,小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由妈妈照看。妈妈非常疼爱他,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学毕业上初中,妈妈觉得小琪大了,想让他住校,自己好做点零工,没想到小琪一百个不愿意。无奈,妈妈只好在我们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专职陪读。

可是,小琪担心妈妈“走了不管他了”,要求妈妈每天上午课间操要到学校来“看”他。

小琪的教室在三楼,正好与学校大门相对。每天课间操,小琪在走廊上看到校门口站着的妈妈,心里才会踏实……

世界二元——天地男女,各有其长,和谐共存,缺一不可。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母爱很重要,父爱同样不可或缺,幼儿时期的孩子更是如此。研究发现,幼年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意识、个性品质、认知方法、思维方式、与人交往及社会行为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一般都擅长动手,喜欢探究,自信负责、意志坚强,乐观豁达,遇事理智,处事果断、宽容大度,易与人相处,情商指数高……

相反,幼年时期父爱缺失的孩子,容易缺少安全感,性格内向、心理抑郁倾向明显,易情感用事,不擅与人交往,情商指数较低……

开头故事中的小琪同学,是一种典型的“缺少安全感”“性格内向”“不擅交往”难以融入新集体的心理不健康表现。这个中原因,除了因为其母从小的“过度保护”外,最重要的还是其父常年在外打工、父爱严重缺失造成的。

当下的农村,男外出务工赚钱,女在家照顾孩子已成常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调查发现,并非是所有“留守儿童”都像小琪那样,正常成长的孩子还是大多数。进一步调查发现,正常成长的这部分孩子之中,一是“大家庭”的孩子——家中人口相对较多,除了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等成员。这样的家庭中,父亲虽然不在家,但爷爷等男性成员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孩子父爱缺失的空白;

二是经常与父亲“隔空相见”的孩子——父亲虽然在外务工,但现代信息畅通,手机、微信联系非常方便,有心的父亲便会一周几次甚至每天一次,与孩子“见面”,一是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二是给孩子“通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如此,父子(女)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鼓励,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却“灵犀相通”。这样的孩子,虽然摸不到父亲身,但却能看到父亲影、听到父亲声,感受到父亲的心跳,享受着父亲的“云陪伴”……

为此,我们在家长会上提出了“云陪伴”这个概念:就是建立孩子与外出务工父亲定期“见面”制度,无论父亲在外工作多忙、多累,每周都要抽出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在云端“陪伴”孩子——与在家的孩子微信(QQ)视频、聊天。

首先,我们要求家长要正解、全面理解“云陪伴”的含义,它不是普通的视频聊天,而是信息社会下父亲陪伴孩子的一种新形式,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父亲“在云端”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施加影响和教育的过程。

其次,“云陪伴”时,父亲不要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教育的口吻与孩子对话,要以谦和的态度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感觉到“陪”的温暖、“伴”的快乐。

再次,在“云陪伴”内容上,父亲不要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要想办法让孩子敞开心扉,讲述日常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中的趣事、琐事、更有烦心事,并适时给予恰当指导;同时,父亲要向孩子“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加深父子(女)间的感情,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也能促进他们与人交往、处事能力的不断提高。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已发表在《家长》杂志2020年第10期上,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