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沉默

 新用户47177550 2021-01-05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杨二喵
  我清楚地知道,我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妄加评论王小波,但是我喜欢他的说话风格、喜欢他的思维方式,既然喜欢,我总是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要想方设法将混沌一团在自己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算是真正读过王小波。
  王小波说话很“毒”。比如他在“个人尊严”一章中提到的“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说来也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是一块肉。”他还以春运高潮为例,谈到从媒体上可以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人,厕所里也挤了十几个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方面,唯独没有提到这些民工挤在一起,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我想,王小波提出的这一现象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水平有限,而只是想让大家意识到,个人才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只有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们才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了。
   在“居住环境与尊严”一章中,他谈到“一个人住在某处,对周围的一切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假如邻居把门前和阳台弄得不像话,你可以径直打电话说他,他要是个体面人就不会不理。”这句话让我浮想联翩,因为我对门就住着一个不太体面的老头,他总是把一捆大葱放他门前的消防栓上,这几天改成了大白菜,他门前的红地毯已经变成了黑地毯,非常脏,关键是连累到我这一侧也很脏,我每次都无法忍受,总是会定期清理,用吸尘器吸,用拖把拖,有一次正巧撞见他开门,他瞧我正在打扫,就告诉我不必做,有楼层保洁会做这些事情,可是我在这住了两年了,从来没见过保洁来打扫过,听了他的建议,我也只是苦笑一下,当然我也不敢要求他把门口清理干净,但是我心里却下了决心,终有一天,我一定要离开这个环境!
   王小波的思维很“独”。他在“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一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世纪初一个军火大王安德谢夫在甄选他的继承人时,要挑一个没受过正统教育毒害的人来当他的继承人,而且要找一个像他一样不要脸的人。”这个军火大王安德谢夫特别像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当然现在是前任总统了,他们的相同点就是都不遵循是非对错,都很不要脸。在没有听王小波点评这类人之前,我觉得他们简直不可理喻,是什么样的思维逻辑才能让他们干出这么多下三滥的事情呢?当我读到“我们学会把世上的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我想,美国人民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吧。毕竟特朗普这个“疯子”的行为还是冲击着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原有价值观念吧。听完王小波的观点后,我开始对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毕竟“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我想,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一件好事,这也许是我“小学四年级”学业水平测试通过的一种表现吧!
  上述我说了这么多,都是跑题的,因为本次读后感的主题是“反思教室里的沉默,关注学生的自由与空间”,对于这个主题,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如果硬要把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和教育扯到一起,我想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一章中谈到“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做幸福来传播的数学老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十六年的受教育生涯,对于我而言毫无意义!我也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觉得学习毫无意义,是跟我遇到的老师有直接关系的。因为直到研究生期间,我才知道,原来我要学会问“为什么”,我才明白人要有批判思维,在此之前,没有一个老师教我这样思考问题,他们教会我的,只是背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背诵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仅此而已。还好,值得高兴的是,我也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只要能遇到,终究不算晚,而今,我也成为了老师,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需要教会学生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他们思想方面留下一些空间。他们需要学会的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在“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一章中,王小波谈到“本文的主旨是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前辈,但却从科学和艺术的区别谈起。我把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看做我的老师,但这些老师和教我数学的老师是不同的——前者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后者则教给我一些法则。”其实,教育也同样如此。我们要做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师,而不是只会说教的教师,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带给学生最多的是自身的影响力,以及个人的魅力,因为喜欢一名教师,所以爱上了一门学科,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沉淀底蕴,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专栏:班级制度如何影响班级生态创造
专栏:班级制度如何影响班级生态创造
集体荣誉不能替代儿童个体的道德体验
桃花落了,还有谁撑起一片春天
那些年,错过了房前屋后多少唐诗宋词
李白和王维: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早发白帝城》到底写于何时,这是一个关系到李白声誉的问题
牡丹盛开的时候,她们会想起菊花吗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谁最爱劳动?
十二首诗词中的母爱光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维《终南山》中的写作密码和人生智慧
诗经的可爱,离不开浪漫
李白:不疯不狂不得意
你钓你的天下情怀,我钓我的山水人生
我们曾经是孩子
古诗词中的儿童乐园
朱高炽的地摊都被太孙踢了,全民摆地摊,你这是想啥呢
“儿童作文”的悲剧折射出的教育困局
最是童年真爱荷
陆游的南郑,播下了《示儿》的种子
儿童教育的突围,需要什么样的“武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