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摘掉官帽,不等于教育去行政化

 我是明珠絮语 2021-01-05

教育·美文·感悟


-1-

众所周知,教育行政化一直是当前教育的痼疾。由于校长也有行政级别,天天忙碌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行政事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工作。

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在安排工作时,重视行政待遇,忽视专业背景,任命的校长不一定是懂教育的专家,也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因此,很多地方开始试行校长职级制,试图打破教育行政化的窠臼。

比如山东省的作法是,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分为四级九档: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一、二、三档)、中级校长(一、二、三档)、初级校长(一、二档)。

特级校长、高级一档校长和市直学校校长职级评审由市教育局负责,其他学校校长职级评审由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报市教育局备案。

-2-

这样的作法能够打破教育行政化吗?个人以为不能。

想让教育去行政化,先得明白教育行政化是什么意思。

所谓教育行政化,是指教育官化、教育权力化,教育中的一切,不是教育自己说了算,而是教育之外的行政官员说了算,因为他们握有掌管教育资源的权力。

简单地说,教育行政化指的是教育教学受到过多行政权力的干预,而不是指校长有没有行政级别。

而上述试点的作法,显然还是行政权力操纵着一切。

-3-

一是校长职级的确定权仍然属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在那个类似于教师职称评审的校长职级方案中,将校长分为了四级九档。而我们知道,教师评职拼的是成绩和人脉的积累,越是大校名校的教师,评职越有优势。

现在市直学校的校长是处级干部,县直学校的校长是科级干部,乡镇校长是股级干部。其中,很多校长本身就曾经担任教育局的领导,甚至现在仍然兼任教育局的领导职务。

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可能评上特级和一级校长?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相信,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处级学校的校长评上特级和高级校长,科级的校长评上高级或中级校长,股级的校长评上初级校长,混得好点的能评个中级校长就不错。

-4-

二是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执行方式不会发生改变。

校长还是那些校长,只不过去掉了行政级别,换成了所谓职级。就算是校长的考核和晋升的权力从组织部变成了教育局(其实股级校长的考核任命权一直在教育局),但教育局也是典型的行政部门,这样的校长产生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有着强烈的行政化的烙印。

而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上来讲,学校一直归教育局领导,并没有因为校长职级制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以前那些形式主义的各种检查、老师们深恶痛绝的各种评比会不会取消? 显然不会。不但不会取消,而且还可能增强。

因为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才会成为校长职级提高、收入增加的资本。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得好:“去行政化的关键是管办分离,但是现在政府部门既是主办者,又是管理者,又是评价者,这是导致学校行政化的根源”。

他认为,职级制改革也不可能改变学校的归属关系,职级制只是对校长本身的性质做出改变,并不是政府部门把学校委托给校长管理。

学校是否行政化,不在于校长有没有一纸任命书。

如果校长的选拔权、考核权、晋升权全部归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只对上级负责,就算校长没有了行政职务,也仍然还是行政化;

反之,如果是校长的选拔权归教师和家长,校长只向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负责,那么就算校长选上之后给其一定的行政级别,也不能称为行政化。

而校长职级改革的结果是,人还是那个人,权还是那些权,上级还是那些上级,作法还是那些作法。所改变的,只是校长没有了行政级别,然后从待遇上做了一些补偿而已。

这样的校长职级制,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做换汤不换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