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我,很多次你感觉仿佛找到了投资的圣杯——这可能只是一时的幻觉,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相。 已经迈入新的一年,纵观今年A股,机构抱团现象可谓愈发明显。从疫情发生后抱团医药,到今年下半年机构疯狂抱团拉升新能源和白酒,市场风格极度割裂。 于是,在网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傻的言论:
这种措辞就好比15年市场最疯狂时,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人是这样的:
假如大市值涨得好的时候就是“注册制背景,机构抱团,强者恒强”,假如变成小市值公司长得好,又变成了“小公司爆发性强,业绩动不动2年涨N倍,20亿的公司涨到40亿更容易,比2000亿的公司涨到4000亿容易多了”。 是不是同样都是自欺欺人。 在投资当中,规律性的东西是第一重要的,而投资亏钱的本质原因——至少占到70%的权重,就在于有些人根本无法区别什么是规律性的东西,什么只是暂时现象,老是把'规律性的东西'错认为”这次不一样“,而把“暂时性的现象”,错以为“未来还会一直持续”。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跳出这个“坑”,从底层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
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是追求“抱团取暖”的,随大流的潜意识根深蒂固。 因为他们进行判断的依据不是逻辑和事实,而是“是否能获得群体认同感”,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觉得安全,甚至大脑会进入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觉得自己不可战胜,一旦脱离了这种虚无的“群体认同安全感”,还会痛苦得要命。——真是邪门。 他们喜欢非常简单的标签化的东西,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于是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被困在当下,会被命运捉弄,每一次机构购抱团后鸟兽散,“安全”的幻觉最终被证明子虚乌有,可是——来不及了,已经被套得死死的了。 如果你已经知道人们无法出坑的根据究竟是什么,你就会明白下面这条建议为什么正确了: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正准备试图放弃一部分安全感,独立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突然发现所看到的现象以及所思考的结论,与原来在群体中已经知道的并无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如果要穿透表象看清本质(真相),你最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可能很多人没有认真想过,一个规律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规律”,有一个最基础的,最朴素的,并且永恒有效的道理: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是用以审视那些最底层的概念是否清晰、准确、必要,究竟什么是暂时的表象,什么才是不变的规律,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才可以审视自己的方法论,不断纠正,不断改进。 2 在牛市中参与到人人都看好的版块中去怎么可能赔钱? 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不排除肯定有一些在牛市里站在风口之下,坐上火箭最终赚到大钱的群众,但确实有更多的人,在牛市里也是亏的,而且还是亏在了当时最热门的投资方向上,最后落得无法诉说的下场。 我算是亲历了2007年大牛市-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大牛市-此后的4轮股灾、2017年蓝筹牛市-2018年的信仰崩塌,以及2019-2020这两年的结构性牛市,其间见过太多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异常惨烈地证明:
只不过,当一个人彻底意识到幻觉的破灭常常需要经过几个周期的时间,如果我们真的能穿越几个周期来看待问题,真相就会自动呈现到我们面前。 2007-2009年是金融、地产、有色煤炭等行业的集中行情,当年大家称之为:“五朵金花” 投资者以“这些板块永远会涨,永远会跑赢”的信念接盘了“五朵金花”,其中很多明星公司在见顶后,经历了2010-2014年的持续下跌,至今距离历史2007年/2009年股价最高峰还有一倍以上的差距。 2010-2012年抱团的是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股,和前面提到的金融板块抱团瓦解一样,消费的抱团瓦解也对在高位接盘这些股票的投资者造成了巨量的伤害,随后在长时间里面都大幅跑输了市场指数。 2014-2015年的创业板科技互联网浪潮似乎把市场情绪又带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家都认为只有创业板最有前景,其它都是过时的夕阳产业再便宜也不能碰,一脸我牛逼等我来操你的感觉。 当他们又开始意淫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创业板永远会涨,永远会跑赢”时,咣当一声,巨大的旗杆,被风暴折断,创业板迎来了一轮长达4年的膝盖斩。 历史真是一个轮回,16-17年A股又进入了价投大年,大家发现原来“大烂臭”的白马才是真命天子啊,两年前很多骂创业板都是垃圾的“中巴们”,把蓝筹白马拱到了50-70倍PE,总之都是核心资产,贵点有什么关系?“核心资产就应该永远涨”开始被口口相传。 到了2019年上半年又演绎了另外一段截然相反的行情,市场又开始狂炒垃圾股,这个阶段又出现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基本面之歌:
后面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了。 从以上这些历史事实出发,我们已经能推导出一个结论:
又,现在很多人都说注册制后只有大市值的公司才会表现更好,那我们不妨就去已经实施了注册制几十年的美股找答案好了。 在《股市长线法宝》中作者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研究并且证明了上述观点,在一项从1926年-2006年12月的长期统计中,研究者将市场中的4252只股票按照市值大小分为10档,并且分别计算每一档的回报率。 下图中上面那条线是小盘股的指数收益曲线,下面那条线是以标普500为代表的大盘股的指数曲线。 还记得我们在《简单到令人发指的估值方法》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吗?
从这些图标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所以,结论是什么?以上用长达几十年的历史数据证明了:
1985年,另一位诺奖得主泰勒和德邦特《股市是否反应过度》的论文,提出了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3 现在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拿回来,去考虑核心问题了:
如果我们有能力穿透表象看到本质,就会发现,长期大牛股的关键,不是机构,也不是资金,甚至不是赛道,那么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
在我看来,成长才是唯一的投资标准,成长是股市中永恒的主题,不会因为时代和风格而变化,没有成长事实的“好赛道股”,就算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都散了。 然而为什么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抱团】、【大市值】、【赛道】等因素上,而不是更本质的【成长】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几乎不知道它可能从始至终都存在于你潜意识里的逻辑谬误:
作为以偏概全的例子,就像大家看到马云曾经是老师,俞敏洪曾经也是老师,刘永好是老师,郭广昌是老师,所结论就是老师是一个容易出企业家的职业。。。 再比如今年我们高中考上清华的小王、小明、小张、小红中有三个人的星座都是摩羯座,因此摩羯座容易出学霸。。。 大多数人习惯性地“一根筋”,只进行单维度思考,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朴素直觉当成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从来不去思考事物的其他一些维度,所以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错误之中。 若我们画一张这样的表格,然后同时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价值,结果就相当清晰了: 第一种情况,一家公司既处于好赛道上面,同时又有可观的高质量增长,如果估值又比较合理,这是最好的组合,胜算很大。 如果一家公司处于好赛道上面,但是它并没有好的业绩增长事实,或者业绩增长断断续续,极不稳定,它想要成为长期大牛股的概率其实不大。 如果一家公司的赛道看着一般,估值也不高,但是如果未来几年业绩能表现出持续的高速增长,毫无疑问它的股价表现不会差的。 最差的组合恐怕是这样的:一家公司没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然而却因为“抱团”、“好赛道”等标签给一路瞎抄到了很高的市值(估值),这种情况简直荒谬到了难以存在的地步! 如果我们“赛道”换成“大市值、小市值”,又是一个二次二分法,结论显然也是一样的: 大市值的公司很多都是已经成熟的所谓“伟大企业”,而投资回报却从来不是仅仅依托于辉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看未来,如果某大票最终被证明不仅没有成长,随时时间甚至开始渐渐衰弱了,那么不论有多少机构在里面参与抱团,都没有任何作用。 反过来,如果能确定是净利润加速成长而且当前估值合理的优质小盘股,那未来的涨幅自然也不会小,我们很少会见到这样的公司长期低迷,甚至把时间拉长大3-5年这个跨度上,这类公司很有可能已经成长为“新蓝筹”,其股价涨幅还要高于“贴了各种靓丽标签”而成长性一般般的普通股票。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
4 我的组合中从来不缺少“灰马”,也会买入“好赛道”的优秀公司,对我来说,从来不会给自己打上特定的标签,不管市场风格如何变化,我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那些还处于价值创造初期,成长确定性高,赔率极高,中短期内很难亏钱的对象。 相信终究会有一些人会因为这篇文章而改变,他们会明白:
恭喜你,终于升级了。 |
|
来自: 昵称44696133 > 《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