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的草书,为什么不高级?而王铎、傅山却成功了?

 北京老伍 2021-01-05

在去年的一篇专文中,我们阐述了米芾对于书法的一个明确追求目标:“晋人格”我们通过《大道帖》、《中秋帖》、米芾《盛制帖》的笔法分析,研究了米芾对于王献之“一笔书”的继承与发扬。




米芾在其《论书帖》中明确的表明立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而其本人,则是身体力行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米芾在草书上的诸多不足。(点击上列图片,回顾前文)

关于“一笔书”,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两位顶级高手的作品,看看他们又是如何学习的。思路跨越了一年多,有点拖沓,各位海涵。


王铎对“一笔书”的取法

王铎一生,独尊羲献,兼习钟繇、颜真卿、米芾等大家,王铎的书法以真、行、草名世,尤擅草书。王铎草书线条大多流利畅快,他的草书在起笔和转折处往往重按,用笔的轻重徐急对比强烈,节奏鲜明。

王铎是草书史上最喜用连绵线条的书家,而且常常一行字几乎没有断笔。这类作品用笔提按不多,线条比较均匀,更注重书写过程中的线条连绵萦绕与速度的迅疾。流利畅快,气势恢宏,挥洒自如。

王铎的草书是“一笔书”的典型代表,王铎作品的尺幅往往远大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给毛笔以更为宽阔的书写空间,如《草书临张芝帖轴》(如下图)的前两行均为一笔一行书就,几乎无断笔,第三行若不是因内容写完,恐怕又是一笔书完一行,整幅作品气势恢宏,如飞瀑直下,冲击涧鸣。

王铎《草书临张芝贴轴》

王铎《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

王铎自言其书法以二王为宗,时时标举“临吾家逸少帖”、“临吾家献之帖”,并自称“独宗羲献”,其对二王书法用功最多的是王羲之,但风格上更倾向与王献之的一笔书”,《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如上图)、《草书临豹奴帖》等作品的共同特征是笔法简化,速度迅疾,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一拓而下,连绵萦绕,完全是按“一笔书”的笔意临写的。


傅山对“一笔书”的取法

傅山出身与书法世家,八九岁时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

他喜以篆隶笔法作字,真草宗颜真卿,参以钟、王意趣,倡正拙,贬巧媚,他一反当时专以婉媚取胜的董、赵书体之遗风,摆脱了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董其昌馆阁体的影响。

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

傅山在书法理论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一著名的书法艺术创作原则;他主张以立品和务本为书学正宗,重视艺术家的品德修养。特别强调“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傅山《右军大醉诗轴》

其草书的代表作有《草书孟浩然诗》、《右军大醉诗轴》、《行草五律诗轴》。

《草书孟浩然诗》:此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右军大醉诗轴》:是傅山草书代表作,其流畅的用笔中带有生拙的气息,然而其用笔又不失法度。缠绕游丝的强调,使字与字,笔划与笔划之间的疏密空间对比格外鲜明。

《行草五律诗轴》:书法笔势雄奇,起伏迭宕,连绵飞动,字间连带自然,生气郁勃,气势宏大,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

傅山《行草五律诗轴》

傅山的草书气势澎湃,纵横萦绕,迅疾飞舞,随机应变,用笔率真,肆意挥洒,毫无做作,从点画到章法都不受任何成法制约,充分体现了他对“一笔书”的深刻体悟。


小结

二王书法在笔性上存在巨大分野,可将“晋人格”区分为以王羲之小草为代表的
“晋人格”和王献之“一笔书”的“晋人格”。

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傅山等草书名家以都以“一笔书”为其草书发展方向,结果他们的草书都成功了。

米芾选择王羲之的草书为其草书取法对象,结果其草书并未取得什么成就,米芾临学王献之“一笔书”的几幅草书作品及其夹杂在行书作品中偶尔出现的“一笔书”不能等闲视之,与其临学王羲之的草书作品风格上大相径庭。这类草书笔法简练,流畅自然,一脉之下,气韵生动,深得王献之“一笔书”神髓,但他只是将“一笔书”作为技法训练,没有向此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王羲之的草书曲高和寡,在书法史上影响不大,而王献之的“一笔书”更易被学习与领会,“一笔书”代表了后世草书发展的大方向,对后世草书影响最为深远

敬请参阅前文:
米芾的理想:“晋人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