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实不等于真实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事实不等于真实
作者:李广生

“生命课堂”提出“追求真实的教育”,于是有人追问:什么是真实的教育?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组织并实施教学,这是不是真实的教育?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这叫不叫真实的教育?如果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真实的教育”,那又何必去“追求真实的教育”?因为我们每天所做的本身就是“真实的教育”。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真实的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一番剖析。

有人在路边乞讨,行人走过去往他的碗里投下十块钱。行人投下十块钱的行为是一个事实,但这一行为是否为一桩善举呢,那就不好说了。也许乞者真的遇到了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一行为可以算是善举;如果乞者是个骗子或懒汉,这一行为会助长他行骗或懒惰,还算是善举吗?路人的行为是事实的行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行善,由此可见,事实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在事实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叫真实的东西,它比事实更加隐蔽难以发现。事实是客观存在,真实是价值判断;事实是表象的,真实是本质的;事实是一种行为,真实则是引发这种行为的动机和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事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必须要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获得。教师讲了,学生听了,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回答了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事实的教育或是说教育的事实,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真实的教育或是教育的真实发生,就像施舍并不一定是善举一样。

每天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都是教育的事实,我希望教育的事实总是促成教育真实的发生,所以提出“追求真实的教育”。我曾听过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在课下做了很多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积累了很多素材,利用课上的时间展示——这是目前很流行的教学方式。整个一节课我都在认真的观察和思考——这样的展示活动究竟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自信的表达是一项非常明显的受益,孩子们纷纷举手争取展示的机会,想把自己整理的材料向全班同学展示。但我隐约觉得,受益好像仅此而已。我观察到的现象是:每当一个孩子获得发言的机会后,其他孩子就变得心不在焉,或是做自己的事情,或是看自己的东西,真正认真聆听的不是很多。而当这个孩子发言结束后,其他人又开始踊跃举手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几乎每个人都争取发言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忽视别人发言的内容,几乎每个人发言的内容都被别人忽视。教师叫起一个孩子对刚才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时,被叫起的孩子一脸茫然,因为他不知道刚刚坐下的同学说的是什么。表面的热烈和暗地的冷漠如此鲜明的表现出来,让我对这节课的真实效果产生怀疑。学生表达了、展示了,教师把舞台交给学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了,那些所谓的新课改理念基本上都得到落实了,但是,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相比较而言,学生在课下的收获,也就是查找资料的收获,要远远大于在课上的收获。我统计一下,这节课真正获得展示机会的孩子一共有8个人,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们仅仅占班级人数的1/4还不足。

“追求真实的教育”在课堂上就是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如果说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习的真实发生,那么革新后的教学方式——学生讲老师听,就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吗?以我的观察来看,也不一定。很多教师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很多人一直在事实层面纠缠,比如学习的先后问题、时间的长短问题等等,因而忽视真实的问题。事实不等于真实,“生命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